鼠疫的传染流行病学
现代的预防和控制
严格控制传染 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
1.严格控制传染源
•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 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城市不得 超过2小时,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同时将 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 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 或深埋。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 离以防空气传播。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 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不能与其他 鼠疫患者同住一室。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 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要隔离至 痰培养6次阴性。鼠疫接触者应检疫9天, 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中国鼠疫疫情
1955~1989
35年间全国累计病人 699例,年均发病20例
1990~2002
13年间发生病人 786例,死亡60例 ,年均发病61例
分布
内蒙古、河北、 陕西、西藏、青 海、甘肃、新疆 、云南、广西、 贵州、辽宁、宁 夏、四川13省( 区)41个个县( 市、旗)。
特点
疫源地范围不断 扩大;染疫动物 种类增加;远距 离传播;间隔多 年突发和向城市 、人口稠密区逼 近。
野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齿类
主要有喜独居、有冬眠习性的旱狱、黄鼠等,它 们在鼠疫的延续流行,构成自然疫源地疾患和造 成家、野鼠之间的交叉感染等方面都起着较为重 要作用。它即是鼠疫疫源地的保菌者,又是传播 媒介的宿主。
传染源
• (2)鼠疫病人。鼠疫病人为重要 的传染源,特别是肺型鼠疫病人, 大量咳血,通过飞沫传播;败血 型、腺型及其他鼠疫病人,当其 形成菌血症时,可以通过蚤吸血 造成流行。
社会因素
• 包括人类的一切的活动,如生产和生活条 件、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 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等。
• 如清末的大流行就是因为对旱獭的大量捕 杀。
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 1 . 组建各级防疫组织。从中央到地方组建各种防疫组 织,是清政府应对鼠疫灾难的重要措施之一。
• 2 . 颁布各种防疫法规。此次鼠疫发生后,清政府及各 地方当局对制定各种规范防疫行为的规则异常重视。此 外,各地方当局还分别通过媒体公布防疫规则。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 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 之后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 而且波及河北、山东。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播环节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影响因素
传染源
(1)啃齿动物为鼠疫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感染鼠疫的主 要传染源。
家栖啃齿类
主要为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由于此种 鼠类的家栖性和人类接触的密切关系,通过 鼠的寄生蚤,造成对人类的感染。
•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 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 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2.切断传播途径
• 1)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 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 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 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 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 离留检。
---《近代史研究》
传播途径
经皮肤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经呼吸道传播
因接触患者含菌 的痰、脓或动物 的皮、血、肉及 疫蚤粪便,通过 破损皮肤教膜受 到感染。
食入受染动物 ,经消化道感
染。
含菌的痰、飞沫 或尘埃通过呼吸 道飞沫传播,并 引起人间的大流 行。
传播途径
经鼠蚤传播,即鼠→蚤→人的传 播方式。人鼠疫流行前常有鼠间 鼠疫流行,一般先由野鼠传家鼠。 寄生鼠体的疫蚤叮咬人吸血时, 因其胃内被菌栓堵塞,血液反流, 病菌随之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含 菌的蚤类亦可随搔抓进入皮内。 最近研究发现,本病有由蝉类传 播的可能性。蚤粪中的病菌偶也 可被擦入创口而使人受染,当人 将蚤打扁压碎时,蚤体内病菌也 可经创口进入人体。
鼠疫的传染流行病学
•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借 鼠蚤传播为主的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属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临床上 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 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背景
• 20 世纪初年旱獭的毛皮在世界市场上十分 热销。由于人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 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与貂皮媲 美,一时成为世界皮革市场的宠儿,市场需 求激增,旱獭皮的价值猛涨,“1910年,每张 早獭皮的售价比1907年猛涨了6倍多,仅从 满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獭皮就由1907年的70 万张增加到250万张”。
• 3 . 采取具体的防疫措施。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为应对 此次鼠疫而采取的具体防疫措施主要有 : 隔断交通、 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 毒,等等。
• 4 .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防疫合作。清政府积极加强与世 界各国的防疫合作,其中,与日本、俄国建立防疫合作关 系,聘请外国医生直接参与防疫工作, 召开“万国鼠疫 研究会”等,都是与各国合作的重要体现,这也是以往防 疫工作所没有的。
• 从北部中国各地鼠疫流行的时间上看,呈现出明显 的由北向南的传播态势。流行方向和路线大多是 沿着铁路交通线呈爆发状流行。从满洲里而哈尔 滨而长春而吉林省城吉林。“凡延近铁路区城, 逐渐波及”。双城知府报告说“距车站铁轨近, 疫盛时疫毙最多”。鼠疫沿铁路沿线迅速向内地 蔓延, 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 堤, 不可遏止。“死尸所在枕藉, 形状尤极惨 然” 。
易感人群:
•1.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 无性别年龄差别。牧民、 农民、工人(养路工、司 机)等多见。 •2.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3.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 疫力,可降低易感性。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
动植物
地理 土壤
自然 因素
光照
鼠疫流行季节与鼠类活动(黄鼠与旱獭 能带菌冬眠)和鼠蚤繁殖有关,南方多 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则多起于夏秋而 延及冬季。肺鼠疫以冬季为多。且冬季 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增加了飞沫 传播传染病发生的机会。
3.保护易感者
•(1)保护接触者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应用适 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所有的接触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服药 都要进行评估,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后要用四环素或 氯霉素,分4次服用,从最后接触的时间起连服一周。也可口服磺胺嘧 啶;另外,环丙沙星对鼠疫杆菌也是敏感的。 •(2)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 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 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目前的疫苗 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 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我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 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3)医务人员保护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 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 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 于是,中俄商人及部分官员受经济利益驱使,私自招募华 工疯狂捕杀旱獭。由此大量劳工北上闯关东,很多人在毫 无狩猎经验的情况下便匆匆加入到了猎獭队伍中。旱獭 一旦染上鼠疫就会失明、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健康的同 类逐出巢穴。有经验的猎人都能分辨出染病的旱獭,绝不 会轻易将这样的猎物捕获带回。但是在高额利润的刺激 下,某些猎人连染病的旱獭也不放过,这样必然会感染鼠 疫。
世界鼠疫疫情
• 1. 20世纪中叶 • 2.80年代以来,鼠疫
(50-70年代):
逐渐活跃:1980-
人间鼠疫急剧下降。
1999,发病35136人, 死亡2899人,其中
1990-1999年发病
26491人,为20年间
的3/4 ."苏拉特风暴":
1994年印度鼠疫爆发,
发病876人,死亡56
人。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