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防治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防治
药物治疗方面,近年来使用集落刺激因子,可提高外周 血中粒细胞数,使化疗间歇期缩短至2周左右。目前使用 的各种集落刺激因子有生白能、非格司亭、促红细胞生成 素等,使用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与化疗药同用。 如非格司享(G-CSF)的用法:
当白细胞低于 3.0×109/L时,50μg/d,连用3-5d; 白细胞在1.0×109- 1.9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9/L时,100μg/d,连用5- 7d; 白细胞<1.0×109/L 时,250μg/d,连用5-7。 应用3d后,白细胞明显上升,且在短时间内使白细胞恢 复正常,可防止感染,保证下一周期化疗如期进行。 对使用发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0%的化疗方案时,宜 预防使用G-CSF,如TAC(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 胺)。
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 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还有不同程度 的肝损伤。致吐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致吐作用也有分级:
明显致吐的药物(致吐率90%~100%):顺铂、氮 芥等。
较强致吐(致吐率60%~90%):环磷酰胺、阿霉素、 卡铂、亚硝脲类等。
中度致吐(致吐率30%~60%):异环磷酰胺、氟尿 嘧啶、甲氨蝶呤、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地辛等。
如: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靶向药物 “新的ADR不时有报道,针对不良反应的教育和认识 是必需的(不仅包括患者,也包括医生),针对不良反 应,适当的“治疗措施”可获得最大临床益处,不会导 致治疗中断或推迟。
全程管理: ●治疗前应评估危险因素、合并疾病,耐心进行患者 教育,积极治疗合并症; ●治疗中应监测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心血管不良 事件、肝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营养 状态,合理剂量调整,关注合并用药,注意甲状腺功能; ●治疗后应随访血液系统及生殖系统的长期毒性。
接受轻度致吐药者,可口服氯丙嗪 10-20mg或 甲哌氯丙嗪10-20mg。
三、过敏反应 1、临床主要表现:
皮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 过敏性休克等。引起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有: 门冬酰胺酶、平阳霉素、博莱霉素、紫杉醇、 蒽环类药物、鬼臼毒类药物等。
1、绝大多数抗肿瘤药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 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骨髓、胃 肠道上皮、毛囊、生殖细胞)亦产生毒性作用,可 出现全身性毒性及免疫抑制作用,在化疗期间出现 或多或少的毒副反应,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 严重毒性反应不可逆,可导致死亡。
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2
2、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很多,由于每一种 药物的药理作用不同,它们的不良反应也是 多种多样的,对体内不同的系统和器官造成 不同的影响,因而也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
骨髓抑制防治:
目前对抗肿瘤药引起的骨髓抑制尚无很有效的防 治方法。
临床观察很重要,化疗前后查白细胞总数和粒细 胞计数,每周至少检查1次白细胞和血小板,当白细 胞低于 3×109/L、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暂停治 疗,并适当隔离、避免感染及注意出血情况,若有出 血倾向,应及时输新鲜血。
1、对粒细胞减少发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应立即 收治病人作感染检查及药敏试验,立即广谱三代头孢 经验用药。
2、血小板减少 ●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多为抑制性。 ●密切注意出血倾向,防止出血发生 ●避免使用抗凝血药 ●应用具升高血小板药物,如血小板生成素(TPO)、
白介素Ⅱ等。 ●血小板减少和骨髓巨核细胞缺乏时,白介素Ⅱ无效,
可用TPO、白介素-3和干细胞因子(SCF)
二、消化道不良反应
1、临床主要表现:
弱致吐(致吐率6%~30%):博莱霉素、长春新碱等。
2、恶心、呕吐的防治:
接受高度致吐化疗药物者,应联合应用地塞米
松20mg和 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32mg或格拉 司琼10μg/kg静脉注射;
接受中度致吐化疗药者,可采用昂丹司琼8- 24mg 或格拉斯琼10μg/kg加地塞米松20mg静脉注射, 疗效好,但价格贵,多数患者可用的较经济的方案 是甲氧氯普胺(灭吐灵)3mg/kg静脉注射,每日4 次,2d后,改用灭吐灵40mg口服,每日4次,并加 用地塞米松20mg静脉注射。
ADR分类
ADR通常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分两类: A型:剂量相关,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预测,
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 B型:与剂量不相关,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
异常反应,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
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1
药物是把双刃剑,任何药物具有治疗(预防) 作用的同时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一、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 毒性作用。
●骨髓中各种血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决定于它们 半衰期的长短:
白细胞的半衰期仅6h; 血小板的半衰期为5~7d,较易引起减少; 红细胞的半衰期长达120d。
●一般损伤DNA的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较强, 抑制RNA合成的药物次之,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 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较小。 ●骨髓抑制毒性代表药物,较明显的药物有蒽环 类药物、氮芥、甲氨蝶呤、丝裂霉素、替尼泊苷、 长春地辛、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健择、 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诺维本、 开普拓等。 ●靶向治疗药物也可引起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如舒尼替尼(12%,8%),索拉非尼(5%,1%)。
抗肿瘤药物ADR防治 关键注重全程管理
●了解和掌握抗肿瘤药物常见的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 应; ●有针对性地为肿瘤患者选择适宜的化疗方案; ●尤其是在联合化疗时选用毒性不重复和互不交叉耐 药的药物联合应用; ●既可以增加疗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重视新的、严重的ADR监测、分享提高控、防能力。
药物不良反应定义
WHO国际药物监测中心ADR是指: 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的功能恢
复期、人接受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有害且非 期望的反应。 我国SFDA ADR是指: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 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不 良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 异性遗传体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