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2、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
❖ 第三,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
课间休息
.
目录
前页
后页
15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 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 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 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 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 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 互助合作运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人 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 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具备了向 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 第一,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 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 他小资产阶 级
果。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 ❖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 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 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2.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属性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属 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经济成分
民族资产阶 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 1.关于过渡的设想 ❖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转变”: ❖ 是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1年前后关于过渡问题,党的初步设想是: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两翼
主体
农
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解决生产力 解决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
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 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 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 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 问题。
❖ 第二,经济上:
❖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义国营经济。
❖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 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 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 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 本主义形式。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经济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
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
渐进的步骤。
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互助组是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牲畜和其他 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所有,但在生产方面组织起来,互 帮互助,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 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牲畜和大农具 也付给一定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 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认为当工业发展了、 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2. 最初的过渡时间及内容
❖ 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 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 此同时,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背景: (1)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2)土地改革后,农村农民积极性高涨,能够也
必须积极引导; (3)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领导地位,可
以控制国民经济的脉搏。
2.适合中国农业改造的方针和政策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 个体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 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 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 和资本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