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选择心理咨询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对如何选择心理咨询(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思考学习心理学八年多,做心理咨询,若是从接触第一个来访者来算,大概也有三年多的时间了。
不长也不算短,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论与方法来工作。
学习、摸索的时间久了,自然有些想法,因此努力写点东西,不让自己的脑袋长草。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判断某个理论方法的优劣有三大标准:理论性、操作性、真实性。
1. 理论性
心理学家勒温说过一句名言:“再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的了。
”这话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没有理论为根基的方法操作起来便是纯粹靠运气、直觉这些东西,在熟悉的地方得心应手,一遇到困难呢,就要歇菜了。
理论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依我看理论要有三个支柱:一是有哲学的基础;二是实践的经验;三是实证的数据。
有人说哲学是心理学之母,而科学是心理学之父。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比较恰当的说法,而用在心理咨询上面更是非常合适。
在我的理解中,哲学之于咨询的作用便如同卫星导航之于飞机,若是没有一个稳固的哲学基础,那其咨询之路也必将陷于迷失之苦中。
不同的哲学视角引出对问题不一样的理解,进而导致了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但每一学派、疗法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态度必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靠的就是其哲学观的引导和整合。
失去了哲学基础,再好的材料也烧出一道好菜来。
至于实践的经验对咨询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咨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千锤百炼后留存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咨询技术。
咨询的技术很多,还不断有新的疗法产生,然而,大多数都是一浪浪地死在了沙滩上,未来还有会更多,而绝大多数,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它们存在过。
学派的意义何在?不在于争名夺利,而在于某种精神、思想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像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以来,经过了几辈人的努力才去伪存真,逐渐发展出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技艺。
尽管精分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这还并不是结束,探索与发展仍在延续,也必须持续下去。
那么,怎么看某理论方法是否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呢?一是应用的广度,是否被广泛认可与使用;其二是学派的底蕴,是否拥有丰富的案例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教学材料。
若是不能满足这两点,要学的话,可能要慎重思考一下。
理想的情况是你确实选对了,只不过要承受开荒的辛苦;糟糕的情况呢,就是走了歪路,被带到沟里去了。
所以前辈们总是教导说,尽量走大路,不要走小路,说白了就是选大流派的方法去学,不要搞那些旁门左道。
第三点对目前大多数理论方法来说都很有挑战性,因为存在诸多的实际困难在,不过不论我们是否愿意、喜欢,这确实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检验理论与方法的趋势,我觉得其实还是挺有道理的,而且有利于咨询良性发展。
我对一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很是反感,尽管宇宙很大,人类未知的东
西很多,科学的研究范式也非全能,但这跟那些玩意有半毛钱关系么?问某些人为何相信那些,回答惊人的一致:科学不是万能的,总有我们不知道的······我就想问这是神马逻辑?在我看来神秘主义连做科学的对头的资格都没有,因为科学错了,你起码还能知道并能指出来其错误,而神秘主义你永远只能选择信或不信。
2. 操作性
在一线工作滴同志们最在意的就是操作性问题了,别管你把一个理论或方法说得再好,那也得能上手才行,而且光是上手还不够,还要能够知道从入门到精通的道路是怎么样的。
你站在楼顶把风景吹的天花乱坠,而底下的人上不来干瞪着眼,没用!所以需要建楼梯,让人能一步步登顶。
好的操作性的方法可能是这样的:概念界定清晰、明确;操作的步骤简洁、明了;方法体系完整、稳定、有弹性。
在我所见过的着作中,行为主义的概念界定要算是最为清晰、明确的了,虽然读起来有些时候会觉得有些枯燥,但相比其优点来说,这样的缺点实在不值一提。
清晰、明确的概念能让学习者非常快且好地参与到构建好的操作体系中,而且很少出错,比起那些艰深晦涩、玄之又玄的着作,不知道强了百倍。
操作步骤简洁、明了非常重要,若是一直含糊不清,或净弄些大道理,那在真实的咨询中怎么办可能结果就是也把整个咨询搞的含糊不清,或光说大道理,否则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哦!可能还有各种技术轮番上马,就指望瞎猫能碰见个死耗子,很容易咨访双方都是精疲力
尽、遍体鳞伤。
当然,有人可能会质疑,太过操作性了,会不会导致教条主义呢?这大约是有可能的吧,所以还要看此方法的体系是不是完整、稳定、有弹性,就是说用这个方法是不是能很好地应对各种真实的复杂情况。
真实的咨询往往比想象中的要复杂的多,不管你把理论纺织的再精致,数据有多好,但若是不能应对实践的检验,一切都是白搭。
好的理论方法总是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且稳定,能够让人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又很有弹性,能就实际的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对。
咨询不一定要有非常严格的结构,但却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好的系统性的方法就是能定住咨询的神,使咨询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行进。
3. 真实性
读书学习的时候很开心,一对实际应用的时候就犯难,这是我很多时候的体会。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自然是自己的经验不足,所以只能纸上谈兵,还达到在战场纵横捭阖;另一方面就是这个理论方法真实性的问题。
倒不是说某方法是假的,而是说很多、很多的着作、讲座、培训没有把该方法的真实情况完全展现出来,大家会自然、不自然地去选择性地呈现好的一面。
这是人之常情,但对学习者来说,却是很要命,会走很多的弯路。
什么是真实的理论方法?把理论方法的适用范围讲清楚、把困难的地方说明白、对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是我认为一个好的咨询(治疗)方法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大家都鼓吹我这方法好,除了精神问题都能治,甚至胆大一点的—
—包治百病!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凡这么宣传的,我觉得都需要仔细掂量、掂量,叫的越狠、越凶的,反而应该离的远远的,不要去碰。
真实的情况是在咨询或治疗中没有一个方法能应对所有的情况,而且针对某些问题,有些方法是非常适用,效果要比其他的好。
另一些时候呢,效果就差很多了,再到某种特定的问题,效果基本没有。
所以大家现在基本上都是折衷取向,不再死守某一方法,都会努力学习并精通两到三门技术,以便应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
把方法的适用范围讲清楚,有用就是有用,没用就是没用,不要搞包治百病那一套。
老师上课之前要对所教内容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也会有所侧重,如此方能让学生有所长进。
把困难的地方说明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自暴其短之举,所以很多人也不乐意干,而是想办法把事情说得很简单,说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精。
那有那么好的事啊!稍有些技术含量的方法就注定不是一时半会能熟练掌握的,想速成的都是妄想。
不把困难的地方说明白了,而去迎合,甚至鼓动学习者的妄念,这种东西我看好不到那里去,也长不了。
咨询中有很多的困难,像阻抗问题、移情问题、反移情问题等等。
固然,我看到很多极好的方法,通过转换哲学视角来重新理解这些问题,从而找到了新的出路。
这当然是非常棒的!不过,老大难问题之所以让人犯难,就是因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着诸多的困难。
换个视角或方法只能说相对传统的思路,相对容易解决,或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却不是说从此就无忧了,那些问题真的就能轻轻松松解决了,那又是妄
想。
你当然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说“阻抗已死”、“转换视角就好”,我也不争辩,因为骨感的现实会证明一切。
除此之外,详细地呈现失败的案例,并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从成功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从失败中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
前人所犯的错误,后来者也总是再所难免,尽管理论方法已经是前人成功经验的升华与系统性呈现,可是若看不到前人在那里跌倒过,我们就还会在那些地方再次跌倒。
然而,呈现失败的案例是那么的艰难,更不要说仔细分析了。
所以我对有这样勇气的人总是抱有极大的敬意。
前几日,一朋友(我不知道他是否愿意被说出名字,故隐其姓名)说到自己在咨询记录时,总是在记好的、成功的一面,那些不太如意的地方却是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尽管这些记录只有他自己能看到。
我听后感触极深,想想自己何尝没有这种问题,同时又对他的坦诚生起敬佩之情。
我们在无人要知的情况下都会如此,而那些出版出来给人观摩、学习的心理咨询、治疗教科书那就更不用说了,大都在竭力呈现完美的一面。
可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真实的咨询记录和反思啊!
我非常喜欢巴史克的书,不仅清楚,明白,而且也有足够的勇气自暴其短,并分析出错之处。
比如他的某些案例并未得到最理想的痊愈,他不仅呈现出来,而且予以分析、解释,这种真实感让我非常钦佩。
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不要去相信过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真实的东西总是不完美的,而这其实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对真实的接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