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集三(名词解释)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
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
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
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
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
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
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4.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约前570~前508年)实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公元前510年僭主被推翻后,氏族贵族之间以及氏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尖锐化,保有血缘关系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奴隶占有制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执政官。
公元前508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5.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③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职能也进一步扩大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
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6.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
这次战争对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7.圈地运动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8.美国《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
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
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国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解释了北美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
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宅地法》美国内战期间联邦政府颁布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法案,1862年5月颁布。
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缴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归其所有。
它对激发广大群众参战热情有很大作用。
《宅地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进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中美国式道路的胜利。
10.法国八月法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颁布的废除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法令。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胜利后,革命在全国迅速展开。
制宪议会于8月4-11日召开讨论废除封建特权的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八月法令。
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
规定无偿废除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制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
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
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它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11.《人权宣言》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
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
《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
《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旗帜,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12.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军事家。
1807年 7月4 日生于法国的尼斯,卒于1882年6月2日。
早年当过水手和船长。
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
1833年7月在马赛与G.马志尼相识。
同年12月受马志尼派遣前往热那亚,策划举行推翻撒丁王国的海军起义,事败后出走法国。
1834年流亡南美,建立以在南美侨居的青年意大利党人为骨干的志愿队伍红衫军,先后参加巴西人民建立里奥格兰德共和国和乌拉圭人民1842年抗击阿根廷独裁者J.M.de罗萨斯的战争,成为负有盛名的游击战领袖。
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他于同年6 月返回意大利,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与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展开山地战。
同年 9月,对奥战争结束后挥师南下,于1849年 2月参加建立和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大败法国侵略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共和国灭亡后,率数千人退出罗马,摆脱法军和奥军的阻击,跨过亚平宁山抵达意大利北部海岸,沿途宣传意大利统一的思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13.普奥战争亦称七星期战争。
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王朝战争。
19世纪中期,德意志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政治上依然四分五裂。
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者都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势力,竭力想把德意志各邦并入自己版图,形成了普奥争霸的局面,终于导致了1866年普奥战争。
战争从6月7日开始,在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因法国出面调解,7月26 日缔结停战协定。
战争前后仅七个星期,故有七星期战争之称。
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因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
普鲁士基本上完成德意志统一。
14.美西战争美国发动的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8年4月,古巴三十年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借口其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爆炸的事件,向西班牙宣战,进攻西属殖民地。
它利用海军优势,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消灭了西班牙舰队。
战争进行了10周,西班牙战败求和。
12月10日,美西签订《巴黎和约》。
《和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让给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补偿”;古巴形式上宣布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这次战争使美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并强化了它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15.《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1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
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7.《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18.华盛顿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又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①《四国条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
③《九国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
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19.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见巴黎和会)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