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姥姥的剪纸

9姥姥的剪纸

9.姥姥的剪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出描写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相关语句,学习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写具体的。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祖孙深情。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剪纸传递出来的浓郁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平中见奇,巧妙导入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

(板书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说说。

(出神入化、生动形象、鬼斧神工、神乎其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文中有一个字高度凝练地把大家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是哪个字?(板书:神)
二、研读课文,合作交流,体会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1.课文(1——5段)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呢?是怎么写的?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2.组织交流。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经过姥姥的手,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品读两个“普普通通”和“无所不能”,朗读体会。

“普普通通”,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这两个“普普通通”这么一用,这么一读,可一点儿也不普通。

齐读句子。

▲“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这是乡亲们对姥姥的赞叹手艺,谁来读读?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

(1)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很有意思?读上去感觉怎样?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的?(夸张)谁再来很有韵律、有节奏地赞叹一番?
(2)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人物、植物、器物等)咱们能不能学着乡亲们的样子,
读这句话,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为什么选择形态相似的事物来夸姥姥?多么细腻的夸张!让我们再来夸一夸姥姥。

▲谁知没多少工夫,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捂住姥姥的双眼也能剪?肯定你没捂紧,让姥姥从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抓住“死死地”“眼珠子挤出来了”体会姥姥技艺的高超和娴熟。

(出示“喜鹊登枝”图)那让我们赶快去欣赏一下姥姥摸黑剪的“喜鹊登枝”图吧!感觉怎样?指名朗读,读出这份惊叹。

听得出来,你对姥姥的剪纸技艺充满了佩服。

带着惊讶、赞美、叹服之情读。

3.那么,姥姥的这手绝活是如何练就的呢?
(1)数一数,第2自然段一共用了多少个“剪”字?(6个)有何体会?
(2)朗读体会。

来,让我们也跟着姥姥来学一学剪纸,指名六位学生,咱们来合作读一读。

孩子,要想做到熟能生巧,你得——剪纸有趣吗?你们达到熟能生巧了吗?
再次引读,男女生轮流接读。

再来一遍,这遍要剪得快一点呦!有没有人剪到手呀?
(3)难怪姥姥能剪出如此精美的剪纸!很多俗语、名言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比如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你还想到哪些?(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姥姥总剪才会练就这一手剪纸的绝活。

对于一篇文章的语言,多读,也一定会发现其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这些词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独特魅力。

出示: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经过姥姥的手,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谁知没多少工夫,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姥姥忙完农活和家务,就会搬把椅子往门前一坐,拿出剪刀来剪纸——数九隆冬剪,炎炎夏日剪,树荫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抹黑剪······
这些语言生动活泼,传神地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真“神”!
三、透过剪纸,体味祖孙情深(6——10段)
1.姥姥的剪纸不仅“神”在剪纸技艺上,更“神”在它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哪个字?(板书:拴)“拴”是什么意思?谁来做一个“拴”的动作?课文中的“拴”应该怎样理解?谁来读读?
2.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读下文,到字里行间中去寻找答案。

3.组织交流:牢牢拴住我的是什么样的剪纸呢?
(1)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缠)“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

师:别去,危险!那好吧,姥姥就给你剪只蹦跳的兔子。

你也来缠缠我。

师:这孩子,我就给你剪只拉车的老牛吧。

你也来缠缠我。

师:小机灵鬼,你还有完没完,这是最后一张了啊,剪只睡觉的兔子给你。

(2)这真得是最后一张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姥姥剪得最多的是牛与兔,这些剪纸其实反映的都是什么?还会有哪些生活画面会被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中呢?
由此看来,剪纸之所以能把“我”拴住,不仅是因为“兔子和老牛”剪纸形象生动,而且剪纸展示着“我”和姥姥的生活,“我”和姥姥在一起是那样的快乐、温馨、幸福。

4.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姥姥的剪纸仍一直牢牢地拴着我“我”。

这幅剪纸就是最好的见证。

(出示句子: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身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谁来读一读对这幅剪纸的描写?(1)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字?
(2)姥姥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想对“我”说些什么呢?
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牵挂,希望我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多长见识,将来生活得更加幸福。

四、拓展延伸
原文中还有一句“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有一天,姥姥去世了,但她的剪纸、她的爱必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

大家想想,作者的心里和梦里有些什么样的画面?
四、总结课文,传递恩情
孩子们,姥姥姥爷奶奶爷爷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亲人,希望大家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陪陪他们,他们的唠叨和嘱咐是这世上最温情的语言。

这篇课文以“姥姥的剪纸”为题,写剪纸,更是借剪纸写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写姥姥对作者的爱和作者对姥姥的思念。

板书设计:
赞人心灵手巧
姥姥的剪纸神喻理熟能生巧
传情无限牵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