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米伦中学双语教材英国中学化学教材编制的启示摘要:结合《外教社——麦克米伦中学双语教材系列·化学》在香港的编写、使用情况,从化学、双语、编印3个侧面分别对这套教材进行介绍、分析和解读。
双语教育的起源已经有一百多年,目前国内公认双语教育所遭遇的2个瓶颈是:双语师资匮乏、双语教材急需建设[1]。
双语教材的建设大致分为引进教材、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3类[2]。
本文介绍的这套麦克米伦中学化学双语教材是2003年12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
这套丛书原由香港新亚洲麦美伦出版有限公司MacmillanNewAsiaPublishersLtd)出版,夏伟富(RexHeyworth)主编,引进后名称为《外教社——麦克米伦中学双语教材系列·化学》。
1.教材背景简介香港特区实行教科书选用制度。
一般由课程发展议会编订各科课程指引,编写者依此编写教材,教育统筹局课本委员会审核后,合格的教材被列于教育统筹局颁布的《适用书目表》中,最终各个学校的教材委员会负责从书目清单里选出最优秀、最经济、适合本校学生的教科书。
目前《适用书目表》中的中学化学教材共8种,这套教材是2003至2004学年新上榜的3种化学教材之一,也是香港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以来较新的化学教材。
2.作为化学教材的评价2.1 课程目标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年化学课程指引(中四至中五)中将学生学习目标划分为3个维度(见表1)。
表1 香港化学课程(中四至中五)中一些重要的学习目标2.2 教材内容2.2.1 结构和章节这套教材共4册8本,每册学生用书配套1本教师用书(分别编号为1A、1B、2A、2B),供高中2年(4个学期)使用。
每册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前言、课文和附录3大部分。
前言包括各项出版说明、目录、致谢以及如何用好本书的说明。
课文(4册总计)共8篇22章。
周课时4节,每节40min,共192课时(128h)来完成整个课程。
教材章节结构第一册 1A第一篇物质的基础1元素;2原子结构和周期表;3化合物和混合物;4化学键;《结构、化学键和性质;第二篇常见金属6常见金属和合金的用途;7金属的活泼性;8金属的腐蚀和保护;第二册 1B第三篇化学电池和电解作用9化学电池;10氧化还原反应;11电解;第四篇常见的酸和碱12常见的酸和碱;13容量分析;第三册 2A第五篇化石燃料14化石燃料的用途;15燃料的燃烧;16使用燃料所引致的环境问题;第四册 2B第六篇来自石油的重要产品17塑胶;18烷醇;19清洁剂;第七篇重要的工业产品20氮肥;21漂白剂;第八篇化学药品与健康22化学药品与健康。
2.2.2 图表和栏目全套书22章的体例、设计风格统一,每一章都由章首图、正文、小结组成。
正文包括大量的图、表;许多富有特色的小栏目,如:网上资讯、多了解一点、活动、想一想、学习提示、注意、化学与我们等;同时穿插有例题与课堂练习。
小结则包括:总结、概念分析、活动、温习、练习等。
部分数据见表2。
表2 课文中部分栏目设置与数量这套书中图表数量丰富,有数字编号的图片平均每章多达23幅,实际的图片数量则达到35张,这意味着每页就有1.6幅图片。
这些图片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实物实景照、实验示意图、物质结构示意图、化学工艺流程图、各种结构关系、数字关系图等。
可以是展示科技前沿的化学现象,也可以是直观生动地展示化学变化,揭示化学物质的变化过程及规律。
图片质量也很高,图像清晰、色彩适宜。
表格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多能引用生动的图片到表格中来说明化学现象,图表相互融合,富有特色。
例如,讲解离子的颜色,既列出离子的化学式、名称及颜色,也配以盛在试管中的对应的溶液照片来说明。
课文中还设置了多个小栏目。
“网上资讯”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资料和学习空间扩大,链接更多相关知识,涉及化学史、化学科学发展前沿、化学实验等,拓展知识范围、丰富学习活动;“多了解一点”则不局限当前所学习的内容,链接课本内的相关知识点的页码,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将知识结构网络化;“活动”的设置则几乎每节课都有,从观察化学现象到总结化学规律,从实验研究某种物质的性质到讨论解决化学问题应该用的具体方法,活动形式有实验、讨论、辩论、讲解、总结、比较等。
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沟通、判断、协作和实验的技能。
其他的小栏目还有想一想、学习提示、注意、化学与我们等,数量少一些,却各具特色,丰富了学和教的过程。
2.2.3 习题本书的习题分3个部分,例题、课堂练习和章节练习。
前2者穿插于课文中,后者列于每章末尾。
例题数量不多,多为计算题,全书不足30道。
课堂练习和章节练习则较多,平均每章接近25道和20道。
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是启迪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形式上比章节练习要短小,没有标具体的题型,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写名称、举例子、预测现象、解释现象,画结构图、实验装置图等。
章节练习位于章节末尾,只有选择题、简答题、详答题3种题型,3者之间的比例大约为4:5:1。
这些题目大多是综合性考查,无论是长度或者难度都比课堂练习要有所增加,含有历届香港中学会考化学科的试题。
总体看来题目设置目的明确,计算少、分析和思考的成分多。
2.3 教材所体现的课程特色2.3.1 课程理念——体现建构主义思想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认知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科书的编者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处处有图表来帮助说明问题,有提示来指出学习上的误区,有网络的或非网络的各种资源来支持学习。
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在不断建构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如在第六篇第18章烷醇课堂练习中有以下题目:葡萄酒含有乙醇。
(a)若酒瓶上没有盖上瓶塞,葡萄酒的味道会变酸,为什么?(b)白兰地是由葡萄酒制造的。
然而,白兰地在没有瓶塞的瓶内却不会变酸,试举一个理由解释。
某人饮了8罐啤酒。
(a)这人共饮了多少单位的酒精?(b)这人可能变成怎样?(参阅数据表14)2.3.2 课程内容——强调化学与STS之间的关系香港高中在化学课程的编制上一直强调“科学、科技与社会(STS)”教学取向。
这一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套教材内容的选择、图表的选编以及习题活动的安排。
除第一篇基础理论知识较多外,其他几篇都与STS课程有关,含有STS元素的课题包括:金属的腐蚀、化学电池、化学工厂的开设、漂白剂、氮肥、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塑胶、清洁剂、化学药品与健康等。
习题与活动的安排也体现着这一理念。
例如在第二篇第6章常见金属和合金的用途章节活动中有以下题目:试进行角色扮演,假设你是下列人物,你对以下问题有什么意见?“我们应否停止用铝制造饮料罐?0(a)制铝罐的工厂工人;(b)使用铝罐的饮料公司所有者;(c)环境保护局的官员;(d)发展中国家的铝矿开采工人。
考虑因素:(1)铝会污染环境(2)开采铝会对环境造成破坏;(3)可以用玻璃取代铝制造饮料罐;(4)铝的性质适宜用来制造饮料罐;(5)我需要工作;(6)我们的国家需要这些钱来喂养人民和教育孩子;(7)我们可以循环使用铝罐;(8)地球仍有大量铝可以开采"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方便教师采用“日常生活应用为先”的教学方式[3],即教师的讲解由问题开始,要求学生提出解释、寻找资源、进行实验、处理不同意见并做出明智的判断,从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课程很注重化学知识的社会应用,与大陆高中课本相比,许多基础理论都未涉及或涉及不深,如:有机化合物部分(芳烃、卤代烃等)、化学平衡、溶液理论(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
这与香港目前的高中课程只有2年有一定关系,这种学制限制了开设化学课的课时,目前2年的课时加起来总共约192课时(128h),与我国大陆教学大纲指导下的3年高中课程相比要少一些。
另外,就是课程理念上的差异。
香港科学课程近年来更看重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看重学生是否获得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导致课程内容在知识的逻辑体系上就不那么明显了。
2.3.3 课程开展——注重活动与探索通过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是各国科学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香港的课程指引中明确提出了应为学生安排各类学习活动:实验、讨论、模型制作、辩论、判断练习和专题研习等。
据此,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方便学与教的活动。
表2的数据显示,每章平均安排近8个活动,再加上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贴近使得每节课都有活动。
此外,每章后的小结也有活动安排,要完成这些活动往往还涉及到学生所生活的社区,活动范围更大,所培养的技能也相应更多。
经过总结,教材中学生活动的类型主要有: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完成专题研习、讨论、辩论、集体自由讨论、角色扮演、进行调查、制作海报、分享经验,阅读书本、报章、杂志、期刊,从计算机光盘及互联网等途径搜寻数据、绘制概念图等。
活动多样化而富有意义,值得借鉴。
3.作为双语教材的特点香港是一个双语社会,回归前英语在香港地位很高,回归以后,法律规定汉语和英语成为其官方语言,此前惯用粤语和英语的香港人开始大力普及普通话。
这种独特的社会双语现象对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校里,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少部分中文学校用汉语进行教学;除了中国语文教育,教科书也大多是英文;香港的小学、中学毕业会考多数学科的题目也使用英语。
这些情况无疑地为教材编写提供了优良的语言环境[4]。
3.1 用语准确、简洁语言准确、简洁、无误是一套好的双语教材的基本要求。
这套教材的编者经验丰富,主编过《适用书目表》中2套化学教材,目前都是通过审核的候选教材。
教材中术语使用准确无误、行文连贯,达到了这一要求,其中少数内容的表述角度、描述方式与大陆有所不同,但其本质相通不造成障碍。
3.2 方便语言学习的安排这套教材的编写设计更方便使用者学习和阅读,它提供了适当提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用语。
在书的前言部分编写了使用本书的说明,介绍如何用好本书、怎样学好一章,讲述记忆单词、理解单词的语言学知识,教学生熟悉课本行文、组织的方式,以及学好课本的学习方法。
在书的附录部分则以中英双语列出了课文中化学术语的单词表,检索方便。
在课本行文中遇到学生可能生疏的单词就在书页的底部单独罗列出来并配以中文解释。
3.3 教师用书英汉对照这套教材一大特色就是教师用书英汉对照。
打开教师用书的任何一页,从内容上看左右两侧几乎完全一致,包括图片、表格、活动等各种栏目,最大的差别就是所采用的语言,左边为英文讲解,右边为中文讲解。
另外教师用书还额外用同色同字号的红色字体标示出习题的答案、教师的各项活动的安排、讲解相关内容的注意事项等,方便教师使用。
这种设置能有效地帮助初级的双语教师熟悉教材内容、避免错误的出现。
4.编印设计4.1 编排合理统一,行距及留白得当全书编印风格一致,给人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