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体与谢朓
永明体与谢朓tiǎo
南朝
宋(公元420—479年)
齐(公元479—502年)
梁(公元502—557年)
陈(公元557—589年)
永明体
永明(483-493)是齐武帝萧赜 (zé)的年号,永明年间,随着四声 的发现,沈约、谢朓、王融、周颙 (yóng) 等诗人创造了一种新体诗, 特征是讲究声律的协调、对偶的工整。 追求诗歌的声律和辞藻之美。史称 “永明体”。
小谢名句(文学史P.105)
永明体评价
1、在诗歌声律、对仗、构思、意境、造语等
方面作了新的探索,树立了新的美学典范;
2、对格律的探索,为唐代律诗的定型和唐诗
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蒋捷《虞美人 ·听雨》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 明。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 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顒善识韵。约等文皆用宫商,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 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南齐书 ·陆厥传》
永明体出现的背景
1、诗歌创作的繁荣,需要新的规范
(对偶、辞藻、声律等运用方式)
2、五言诗脱离乐府,成为不入乐的徒
歌;
3、四声的发现。
①前代诗歌已暗合声律 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 腰、鹤膝,闾里已具。 ——钟嵘《诗品 ·序》
②正式提出声韵美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 ——陆机《文赋》
③四声的确立
佛教的传入,确立了平、上、 去、入四声。 现代音:平分阴阳,入派三 声
永明体特点
1、四声协调:一句之内,平仄交 错,两句之,平仄对立。 2、避免八病:要求避免“平头、 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 旁纽、正纽”八种毛病。
竟陵八友
齐永明年间,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 府邸的文学群体,《梁书 ·武帝本纪》: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 (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 范云、任昉、陆倕chuí 等并游焉,号曰 八友。” 八友是永明体的倡导者,沈约 侧重理论,谢朓侧重创作实践。
谢朓
谢朓(464—499)字
玄晖,陈郡阳夏(今 河南太康附近)人。 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 均擅长山水诗,后人 并称“大小谢”。任 宣城太守,故称“谢 宣城”。
谢朓山水诗特点
1、善于对景物作选择、提炼,构造清丽 意象,抛弃了谢灵运的冗长纪游和玄言 尾巴。(小谢以清新简约的笔法,洗去大谢
繁缛精丽的辞采。)
2、语言清新流畅、声韵铿锵流转。 (“圆美流转”)
3、对仗工整、善于熔裁警句。
集评
奇章秀句 谢朓今古独步 钟嵘《诗品》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