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科研方法试题a

教育科研方法试题a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罗福才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潭港中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考试科目: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分数:2012年 8月25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教育科研方法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教育文献答:教育科学文献是指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以及这些载体所记载和传递的知识与信息。

2.产品分析法答:是教育领域内的比喻说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3.研究的信度答: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它说明的是研究的可靠程度或可靠性。

4.自变量答: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

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当两个变量存在某种联系,其中一个变量对另一变量具有影响作用,我们称那个具有影响作用的变量为自变量。

5.现场实验答:现场实验又称实地实验或自然实验,它是指在真实的教育背景与教育环境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改变所要研究的现象,以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抽取样本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答:抽取样本时,容易出现以下错误:(1)确定的总体不正确。

(2)选取过于小的样本,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

(3)选用的自愿者与非自愿者无明显差异。

(4)采用了不恰当的抽样程序。

2.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可以有哪些方法?答: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条件描述法(2)指标描述法(3)行为描述法3.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哪些内容?答: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名称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研究内容:4课题的研究范围。

4. 课题的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6.文献综述:7.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设计8. 课题的时间进度表或工作项目进度表,研究进度9课题.成果形式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经费预算:11课题经费与设备12. 课题参考书目与附录。

当然,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研究的目的等对此做适当的增删或调整。

4.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什么要求?答:(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从时间框架来说,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来提出问题。

既不要颠倒也不要打乱。

即把询问同一方面事物的问题尽可能地排在一起。

5.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答:(1)有助于知识更新;(2)有助于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的确立;(3)有助于提供科学论证依据和科学研究方法;(4)有助于避免重复劳动;(5)有助于扩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举例说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答::(1)共变为了推论出两变量之间存在着概率性因果关系,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首先,原因和结果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共变关系;其次,所断言的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推论必须是有意义的。

两个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至少是相关的;然后相关不代表因果,相关而非因果关系称为虚假关系。

(2.)必须合理,因果关系必须在三个层次是合理的:时间顺序:原因必须发生在结果之前,而非目的论解释;当然,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交互而非单向的。

因变量必须能改变:如“收入→性别”是没有意义的。

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果陈述必须有意义,我们必须能够说明X是怎样影响Y的,即使我们不能再经验上证明X是怎样影响Y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其他研究或现行理论等佐证来给出有关这一关联的合理说法。

2.如何理解个案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答:个案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

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

个案研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也要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出一般规律。

例如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少数儿童的个别谈话法,揭示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个别虽可以反映某些一般的特征,但个别毕竟不等于一般。

个案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的结论代表性也就较小,因此不宜机械地推广到一般中去,需要谨慎地思考和分析,以免犯以个别代替一般的错误。

此外,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不具有典型性的个别,显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比如对某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可以看一下他是否经常有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在创造力测验上的得分是否高于常人;教师及家长等对该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诸如脑子活,常提怪问题等是否有较深的印象,能否举出一些事例等。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

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

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例如,对一个学习差生的研究,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察,诸如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辅导情况。

还要进行前后左右的对照和比较。

这样就可以对该生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如下面要介绍的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

但是,个案研究又不是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

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研究手段。

例如,我们研究一超常儿童,首先需要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看看其智商是否超常。

还要对被试作系统观察,看看其各种智力操作是否杰出,同时要调查其成长环境,必要时还要做一些对照实验。

个案研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因为对象是特殊的现象或事实,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某个个案的具体情况,因此个案研究的成果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方面,在成果获得所在地之外的研究意义容易受到他人的质疑,即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推广问题。

二是在撰写个案研究报告时,很难掩盖被研究的个人或组织的身份,这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和发生侵犯隐私权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涉及到研究的伦理问题。

三是个案研究对研究者的素质尤其是语言技能要求较高,实施难度也较大,资料处理和分析稍有差错就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相对定量研究来说比较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在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时要格外注意这些问题,进入现场进行研究前要对各个方面都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3.如何对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答: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很多,经典实验常采用控制方法有:(1)消除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可能不让这些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如已知教室环境会影响教学效果,就要选择安静的教室进行实验,防止环境因素干扰。

消除法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简单的方法。

事实上,在教育实验中,教师的水平、能力、态度、教学时间、教材、学生智力、学业基础等等无关变量往往是很难消除的。

因此,在采取消除法的同时,还应当采用其他方法加以控制。

(2)恒定法如果有些无关变量无法消除掉,那么可用恒定法使之保持恒定,这样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将接受这一变量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结果上的差异也就不应是这一因素引起的,而应是自变量作用的结果。

例如,实验者考虑到某一实验结果,会受学生年龄的影响,因而可采用在单一年龄区间(如19—20岁)内进行实验,以排除年龄因素的影响。

但是,从实验研究的价值来看,使用恒定法后所得的研究结果缺乏普遍的推论性,因而其外在效度是较低的,故在实验设计时,恒定法并不常用。

(3)平衡法这种方法通过设置对照组(班)和实验组(班),使所有无关变量都以同一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教育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一个研究的被试中,来自小学一、二年级的有24个,来自小学三、四年级的有16个,来自小学五、六年级的有20个,如果从三个组段的学生中各取一半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那么此两组在被试着一无关变量上的变化是平衡的。

(4)无关变量纳入法又称系统变化法,是指在无关因素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将其作为一种实验变量,纳入实验之中,使之有系统地变化,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其与原自变量的作用效果区分开来。

例如,研究某种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时,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对其学习要有重要的影响,则在实验设计时,把受试者的智力因素包括在内,当作自变量处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这时,原来单一自变量(教学法)实验设计,就变成为2(教学法)×3(智力)的二因素实验设计。

在这一设计中,一方面可了解不同智力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又可了解智力和教学法之间的交互作用,亦即教学法的效果是否因不同智力层次而有所差异。

(5)随机化法依据数学上的概率原理,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派被试到各处理条件中去,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试除实验条件外,其他无关变量保持相等,这是控制无关变量较好的方法。

它包括两个方面:(1)实验单元或被试是从一个更大的、研究者感兴趣的总体中随机选择的。

(2)实验单元或被试是随机分配给各个处理条件的。

但在教育实验时,往往不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时,实验者不能不限于在允许的学校和班级内进行,实验人员在确定学校、班级、执教者时不得不有意选区,而无法实现真正的随机。

(6)匹配法通过匹配控制无关变异源,即对被试在某个与因变量有关的变量上进行匹配,使各被试在额外变量,特别是机体额外变量上相等的方法。

它可就某个额外变量进行匹配,也可以进行整体性匹配(如同卵双生子)。

其缺点是增加了被试选择的难度,若在两个以上变量上匹配时,则其难度将更大。

(7)兼作组法是指一组被试,既做实验组的被试,又作控制组的被试,对其反映进行重复测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减少了,被试的个体差异被控制住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