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刘菲菲单位:泌阳县王店乡中心学校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科目:教育科研方法考试分数:2012年 12 月 6 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教育科研方法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教育文献答:教育文献是指一切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资料。
亦即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以及这些载体所记载和传递的知识与信息。
教育文献按其性质、用途及内容的加工方式,可以大致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作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
2.产品分析法答: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他是通过对研究对象活动的产品进行分析的一种个案研究方法。
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3.研究的信度答: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
它说明的是研究的可靠程度或可靠性,即研究的前后一致性和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其中,内在信度是:给定相同的条件,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是: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
4.自变量答:又称刺激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作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当两个变量存在某种联系,其中一个变量对令一变量具有影响作用,我们称那个具有影响作用的变量为自变量。
自变量有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之分。
如果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连续变量,则实验室函数型实验。
如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类别变量,则实验室因素型的。
5.现场实验答:亦即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以尚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现场试验接受干预的基本单位不同,可分为社区试验和个体试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抽取样本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答:1、确定的总体不正确。
在抽样时如果确定了不正确的总体,那么不论具体抽样的方法怎么正确,都不会得到合适的样本。
2、选取过小的样本,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
样本过大会造成浪费,样本过小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选用自愿者为被试,对研究效果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
有时在研究中选用了自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应该事先做一些分析,确定这些自愿者与非自愿者是否有明显差异。
4、采用了不恰当的抽样程序。
抽样中如果不按正确的抽样程序做,也会影响样本的可靠性。
2.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可以有哪些方法?答:下操作性定义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1)条件描述法(2)指标描述法(3)行为描述法3.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哪些内容?答:研究计划大体上涵盖如下内容:1、课题名称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研究内容4、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6、文献综述7、研究方法和设计8、研究进度9、成果形式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11、经费预算12、参考书目与附录以上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正式的、严格的研究计划所应包括的内容。
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题性质、研究的目的等对此做适当的增减或调整。
4.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什么要求?答:问题的排序有下列常用的规则: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
5.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答:1、文献研究有助于知识更新;2、文献研究有助于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的确立;3、有助于提供科学论据和科学研究方法;4、有助于避免重复劳动;5、有助于扩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举例说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答:在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作因果关系。
所谓因果关系就是“因x变化导致y的变化”。
因果关系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x和y有相关关系;(2)x、y之间的关系不是有其他因素形成的(3)x的变化在时间上先于y的变化。
例如,如果说“社会整合程度影响越轨行为”,那么,首先“社会整合(社会组织中一个人与大多数人相结合的程度)”与“越轨行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之间是相关的,它们共同起变化。
其次,假如控制其它可能与“越轨行为”相关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等),“社会整合”与“越轨行为”也仍然是相关的。
最后,在时间上“社会整合”的变化先于“越轨行为”的出现,由此可以认为这种关系是因果关系。
具体地说,就是必须满足下面几个基本条件:1、必须建立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
教育研究的重要目的是探讨变量间的关系,二变量之间的关系可有多种,实验研究的中心目标则是要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它最能说明变量之间联系的性质。
2、自变量必须能够很好地被“孤立”。
一般来说,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还有其他的变量也可能对实验的结果发生影响,这类变量统称为无关变量或干扰变量。
3、自变量(实验刺激)必须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是容易操纵的。
最简单的改变是“有”和“无”,对应的操纵则是“给予实验刺激”和“不给予实验刺激”;更为复杂的改变则是程度上的变化。
4、实验程序和操作必须能够重复进行。
实验作为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中最接近的一种方法,而且其程序和操作也是最严格的一种研究方法,可重复性是它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说,实验的可重复性也是实验结果所具有的确定性(或信度)的重要基础。
2.如何理解个案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答:(一)个案研究的特点有:(1)个别性(2)典型性(3)深入性(4)综合性(5)针对性(1)个别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
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
个案研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也要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出一般规律。
个别虽可以反映某些一般的特征,但个别毕竟不等于一般。
个案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的结论代表性也就较小,因此不宜机械地推广到一般中去,需要谨慎地思考和分析,以免犯个别代替一般的错误。
(2)典型性只有典型性的个别案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才具有研究的价值。
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不具有典型性的个别,显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着的行为表现;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指标与众不同;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3)深入性对个案多方位、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从空间上说,他要研究个案生活环境的一切因素如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从时间上说,它要研究个案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可以静态分析,也可以动态分析。
研究越透彻,越全面,针对性越强,结论越具有说服力。
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
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
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4)综合性个案研究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配合进行,如测试学生智力用测量法,了解去行为表现用观察法,了解其成长环境用调查法等。
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
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研究手段。
(5)针对性任何个案研究都是针对个案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形成问题的根源,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促进其成长和进步。
(二)个案研究的不足是:1、代表性不足。
由于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对象,虽然也有对群体的研究,但仍是采用研究“个别”的方式来研究“群体”,而不是采用实验抽样的方法来研究群体的,因此所获得的结果虽然精细,但均为各具特点的个别材料,难以进行统计处理,不能随便用了说明其代表的总体。
并且一般教育中的案例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由于其生存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其生理特点、个性心理、文化修养等方面均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所以个案的借鉴和推广有很大的局限性。
2、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对象以往经验来推断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却不能肯定问题就是某种经验引起的,因为我们不能设置情境,控制变量,也就是说不能确定两件事间的因果关系。
3、结论的主观性较强。
个案研究常常采用描述性的分析和定性化的阐释,难以对资料和结果作量化和标准化处理,因而容易受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作出主观性强的结论;同时,在个案资料的收集过程中,虽然强调客观全面地收集一切相关的材料,但如果研究者不格外注意,易于收集那些能证明自己假设的材料,二忽略那些不能证实的假设的材料;另外,在材料的收集中,材料提供者如老师、家长的主观偏见也会影响所得材料的客观性,从而间接影响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4、费时费力。
个案研究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训练或矫正,有时甚至需要追踪研究几年或几十年,因而耗时较多,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较多。
3.如何对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答: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被试变量是指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
例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及其他较为稳定的个体差异;暂时的被试变量是指非持续性的被试机能状态,例如疲劳、兴奋水平、诱因等等。
对这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包括用指导语控制,主试对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双盲实验法,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验组、控制组法。
而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是:主要指不作为自变量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执行中所产生的无关变异因素,及部分被试变量或暂时被试变量因素。
其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操作控制法,主要指主试者的具体操作,排除一些变异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即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的保持恒定;2、设计控制的方法,即通过实验设计,控制实验结果中可能混进的无关变量效果,包括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无关变量效果的抵消和随机化法、配对法;3、统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的纳入和统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