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4、猶 使用這個術語時,釋者與被釋者往往就是同義或近義的關係。這種 “猶”字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等於說。” 例如: 《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毛傳: “側,猶厓也。” 《詩經·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不平謂 何?”箋云:“謂何,猶云何也。” 以上“曰”“爲”“謂之”“謂”“貌”“猶”六個術語,都是單純 用於釋義的。
形式,對古書中的疑難問題提出看法,包括解釋、校勘等。清 時盛行。如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王念孫《讀書雜志》、 王引之《經義述聞》等。
四、古注的術語 1.曰,爲(wei2),謂之 使用這幾個術語時,被解釋的詞總是放在“曰”“爲”“謂之”的後 面。這幾個術語主要用來釋義,并用來辨析同義詞、近義詞。相當於 “叫做”。例如: 《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饑,蔬不熟爲饉。” 《詩經·衛風·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 引)《毛傳》:“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2.謂 “謂”和“謂之”不同。使用“謂之”時,被解釋的詞總在“謂之”的後面; 使用“謂”時,被解釋的詞都放在“謂”的前面。“謂”這個術語往往是以具 體解釋抽象。相當於“指”,“某某指的是……”。 例如: 《論語·爲政》:“道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③而無恥④。”孔安國注: “政謂法教。”順便講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 《論語·爲政》原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 以禮,有恥且格⑤。” ①道,即導字。教導,引導。②齊,整治,治理。③免,避免、躲避。這裏 是避免犯罪。④羞恥之心。⑤格,規範、改正。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何晏注:“後生謂少年。”
(4)校——其特點是考核古書,或考鏡源流;或校對文字,改正脫誤。 如清·戴望《管子校正》。 (5)音義——以辨音釋義爲本,但也往往從事校勘。如,漢末孫炎《爾 雅音義》,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唐慧琳《一切經音義》。 (6)章句——循文釋義,串講大意。(着重句意、段意的解釋。)如,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趙岐《孟子章句》。
如:何晏《論語集解》,王弼《周易注》、《老子注》,杜預《春 秋經傳集解》,范寧《春秋穀梁傳集解》,裴松之《三國志注》, 酈道元《水經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南北朝三大名注), 皇侃《論語義疏》,李善《文選注》。
④變化於宋元明——宋元明傳注作者比前人更注重分析語法問題, 并開始認
識到古今語音的不同。注釋領域推廣到了文學領域,不僅有前人 的注,還出現了補注。
(3)古人所著原書礙於體例,不會面面俱到,有時需要補充史 實材料。如,裴松之《三國志注》。 (4)後人對原書的評論有時以注解形式出現。 古注主要解決前兩個問題。這些注如果抽出來編纂綜合,就成爲 字典辭書了。我們讀古注的目的,也在了解這四個方面的情況。
二、古注的發展
①產生於先秦——先秦已經產生傳注,內容以闡發經義、陳述史迹 爲主。如,《春秋左氏傳》,《韓非子·解老》(《韓非子》中的 《解老》《喻老》是注解、闡釋《老子》的)。另外,在戰國中期, 產生了像《爾雅》這樣匯集古人解釋古書的成果。
如:洪興祖《楚辭補注》,朱熹《周易本義》、《詩集傳》、 《四書集注》、《楚辭集注》,元代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 明代陳第《毛詩古音考》。
⑤全面發展於清——清代的古籍注釋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古今 音不同+聲近義通,形音義三者互相求) 如:皖派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方言疏證》,段玉裁《說文 解字注》,王念孫《廣雅疏證》。(經史子集各部都有校注之作) ⑥出新於現代——理念新、方法新、術語新。 如:高亨《詩經今注》,王力《古代漢語》,余冠英《詩經選》 等。
②興盛於兩漢——兩漢傳注之學興盛,出現多種影響深遠的注本, 內容上以訓釋詞義、疏通文意爲核心。如:西漢毛亨《毛詩詁訓 傳》,孔安國《尚書傳》。東漢馬融《論語注》,鄭玄《毛詩 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趙岐《孟子章句》 和王逸《楚辭章句》等。
③擴展於魏晉南北朝,推進於唐——魏晉至隋唐集解、義疏類傳注, 能發明經文及傳注辭例。
三、古注的類型 表達式:這是一種注釋類型,其特點是……如……。 (1)注(故、訓、傳、說、記、詮、釋、微、學、解……)——對原 文作獨立注解。如三國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2)箋——前人已有注,加一點補充說明:或加以闡發,或別立異說。 如東漢鄭玄《毛詩箋》。 (3)疏(義疏、正義)——不但注作品的全文,而且給前人的注上加 注。如宋·邢昺《論語疏》。又叫義疏或正義,如南朝梁·皇侃《論語 義疏》、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唐·孔穎達等《五經正義》。
古書的注解
一、古書注解產生的原因 (1)詞改變了意義;事物改變了名稱。如:脚,本義是小腿, 後變爲指足;丈夫的父母,原來稱舅姑,後來稱公婆。 (2)時代推移,背景變換了,致使歷史事件、典章制度、風尚 習俗等不易爲後人所理解。如:車右、釋褐(脫去平民衣服)、 東向坐…… 一般情況下,古人乘車尚左(以左爲尊),尊者在左。御者居中, 另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驂乘(sheng4),又叫車右。兵車則不 同,御者在左,主帥居中,車右爲力士。
3.貌 “貌”字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後面。使用“貌”字時,被釋的詞往往是 表示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的形容詞。略等於現代漢語的“……的樣子”。例 如: 《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朱熹注:“沃若,潤澤 貌。” 《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何晏注:“莞爾,小笑貌。”《論 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7)補注(訂補)——就是訂正、拾遺。特點是補前人注疏的缺漏, 訂前人注疏的失誤。如,宋·洪興祖《楚辭補注》。 (8)集解(集注、集釋)——有兩類: ①兼解經傳,如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是把《春秋經》和《左氏 傳》合在一起做解釋,這種注釋類型比較少見。 ②彙集舊注(也有選擇),下以己意(指明以某說爲長,或提新解)。 如,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又叫集注或集釋,如宋·朱熹《四 書集注》、清·郭慶藩·《莊子集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