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二节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疾病的预防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 三级,即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的自然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发病前期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发病早期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也称“三早”
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发病晚期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防止病残和死亡)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 出病原体的状态(治愈)
(2)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 原体彻底清除
(3)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 期没有发生新的病例或感染
2、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 Nhomakorabeas)是指一
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传染病 的流行过程。即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 过程。
一、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又称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 是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体有感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 的发生一定有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类型: 1、以隐性感染为主 2、以显性感染为主 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
二、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1、疫源地 传染源想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
地(spidemic focus)。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和新病例的 范围。
每一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一个疫源 地可同时存在多个传染源。
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以下因素: (1)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2)传染源活动范围 (3)传播途径的特点 (4)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3、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4、所以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 初级卫生保健。
5、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 健康。
(二)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实现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初级卫生保健的任务内容: 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2、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 3、基本医疗 4、康复
五、传染病的防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
是指疫情出现之前,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而进行 的经常性工作。 1、经常性预防措施 (1)卫生宣教 (2)改善卫生条件 (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的种类
a、人工自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被动自动免疫 (2)扩大免疫计划
(3)计划免疫 即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
第二十五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 疾病的防制策略
一、从宏观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制定防制策略 根据以下几方面制定:
(1)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布和自然史) (2)该病对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程度 (3)该病有无特效的防治方法 (4)当地对预防控制该病的支持程度(政策、资源、
社会参与等)
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二)传染病的控制
传染病的控制是指发生传染病或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
1、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
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手段之一,也是控制和消除 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中的非典、肺炭疽、禽流感病人、 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城镇需6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防疫 机构,农村需12小时内报告;发现乙类城镇需12小时内报告, 农村需24小时报告;发现丙类需24小时内报告。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 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计划免疫内容是“五苗防七病”,即百白 破、卡介苗、脊灰、麻疹和乙肝。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要求全国儿童 免疫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
(4)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a、各类生物制品的接种对象、剂量、次数、间隔时间、 接种途径及保存条件均应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执行。 b、正确掌握禁忌症 c、预防接种制剂保藏条件 d、接种器械要“一人一针一管”
(一)全球卫生策略
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 HFA)。即
1、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2、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 伤残带来的痛苦,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 最后安乐地死去。
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
生长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病人 (1)潜伏期: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 时期。 (2)传染期:指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2、病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1)家畜 (2)野生动物
P334改错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受
感染的几天排出后,到再侵入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 历的全部过程。
1、经空气传播 2、经水传播 3、经疫水传播 4、经接触传播 5、经节肢动物传播 6、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以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 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
判断一个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 个体的易感状态确定,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 体所占比例和机体的免疫程度。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对传染源的影响 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二)自然因素 1、对传染源的影响 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传染病虽然在国内死因顺位排序中已排到10 位以后,但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 疾病。
2005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3508114例,死亡13185人,发病 率为268.31/10万,死亡率为1.01/10万,病死率为0.38%。与2004年相比, 发病率上升了9.77%,死亡率上升了83.31%。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 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 的85.66%。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 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