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设计者姓名柏金鑫于凤华所在学校北潭中心小学
所教年级五年级研究学科数学
联系电话XXXXX电子邮件XXXX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植树问题不同于简单的四则运算,需要考虑到两个端点植树与不植树的情况。
形似植树的其他问题也很多,比如:从2月15号(包含)到3月18号(不包含)一共多少天,跨栏运动员需要跨过的栏与跑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等。
植树问题不仅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属于易错类型,也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建立确定的模型,形成形象的思维,才能轻松驾驭这类问题,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得心应手。
2、课题的意义:
为了将数学学习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将植树问题作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它不仅仅是基本的数学四则运算,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将数学逻辑与生活逻辑联系在一起,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学习掌握“植树问题”,现将知识体系介绍如下:一、学习目标1.经历实地的考察,测量,分析,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两端都不值树”、“环形植树”等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加强对“节点”、“间隔”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不同类型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课题介绍
在学生学习《植树问题》一课的知识后,设计了“生活中的植树问题”为主题的研究活动。
其基本目标是:(1)经历实地的考察,测量,分析,进一步发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了解“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两端都不值树”、“环形植树”等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加强对“节点”、“间隔”的理解和掌握; (3).会画频数分布图,会计算极差、方差、标准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 (4).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据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
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思维导向图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
1、参与课题学生是八(4)班全体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身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索的强烈欲望;
2、学生刚学过本单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中的《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的基础知识;
3、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4、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之前没有进行过课题研究,不知道如何选题,没有写过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采用什么研究方法来达成这一目标)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
2、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可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些目标:
1.通过研究北师大版八年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单元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如在医院看病、坐船、银行排队办业务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发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及行为习惯。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2、数据的收集
3、频数与频率
4、数据的波动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是:开题报告、演示文稿、研究报告、各种记录表格、反思报告等
六、资源准备
根据研究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1、教材、书籍报刊、学习网站、学校阅览室等出现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的范例。
2、准备“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电脑室、多媒体教室。
3、调查记录表、各种评价表、反馈表。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从生活学习中或从网上、各种书籍上搜集到有关合理安排时间的材料。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
段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以网络等渠道
收集与数据的收集与
处理有关的知识,然后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
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
讨论,初步确定一个有
效的研究课题。
1、给学生提供预
习的相关资源。
2、及时了解学生
选题的情况,组织学生
提问题并给予适时适
量的指导。
3、利用演示文稿
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
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2天
第二阶段课提出和选择
课题
1、小组交流、全
班讨论,提出选题
2、确定选题意向,
敲定研究课题。
在《每周干家务活
的时间》主题基础上,
向学生提出选题:《每
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数据的收集》
3天
题准备阶段
《频数与频率》
《数据的波动》
并对每组同学提出的
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选择出具有
可行性的研究课题。
成立课题组1、学生根据自己
的专长和兴趣确定自
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
形成小组,各小组民主
选出小组长。
2、各学习小组合
作学习评价量规。
3、组员明确分工,
小组内分工可分为收
集资料队、撰写方案队
等
1、实施兴趣与异
质相结合的分组策略,
在学生兴趣组合小组
的基础上,协助学生进
行合理的调配,保证各
小组能有效开展研究,
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
的机会均等。
2、设计小组合作
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
学生。
3、组织、指导学
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
员分工。
形成小组实
施方案
1、各小组根据分
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
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
容,制订出小组研究方
案,预定成果。
2、全班组织一次
《经验交流会》,每个
小组总结和分享各自
在形成实施方案的过
1、设计“研究方
案”模版,为学生制订
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合理安
排时间”成果展示模
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
果提供指引。
3、给学生提供充
足的研究资源、条件和
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小组合作的经验、策略等。
环境,当学生在研究收集资料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沟通,协助学生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3、小结学生的回答。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多渠道收集“合
理安排时间”和“多样
化最优选择方案”的相
关资料。
2、通过网络通讯、
班级论坛等交流想法、
分享经验;或向老师寻
求帮助。
3、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数字游戏、排队接
开水等活动,体会最优
方案,得出最初合理安
排时间数据。
1、给学生发放活
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
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
信息。
2、班上模拟多个
情景(调查每周干家务
时间,每天复习时间,
每月到外地时间),让
学生写出解决的方法,
小组交流、汇总;
3、及时跟踪了解
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
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是八年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单元的内容,要求在教学中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日常事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在合理安排时间、排队问题、等方面,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
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整个实践活动将与数学知识相互联系,使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交流与合作方面,能更懂得欣赏同伴。
但由于初次设计评价量表,可能评价量表不够全面。
在教学中多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量表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