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患者的护理概述

伤寒患者的护理概述


七、辅助检查
• 1. 血象 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 消失。 • 2. 细菌培养 为本病最常用的确诊依据。病程第 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以及体温上升阶段采集标本,可提高血培养的阳 性率。骨髓培养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或血培 养阴性者。粪与尿培养在发病第3~4周阳性率最 高,常用于判断带菌情况。 • 3.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第3~4周阳 性率最高,并可维持数月。“O”抗体的凝集效价 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 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十二、护理措施
• • • • • 1.生活护理 隔离、休息、饮食 2. 对症护理 3.用药护理 4.病情观察与并发症监测 5.心理护理髓样肿胀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寒溃疡四、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病人与带菌者是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粪、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 水或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播。水源或 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少有第二次发病。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 4.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夏秋季多见, 发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伤寒玛利亚
五、临床表现
• 典型伤寒临床经过可分下述四期 • 初期(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 极期(病程第2~3周) 发热、消化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肝脾大、 皮疹 •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 恢复期(病程第5周)
玫瑰疹
六、并发症
• • • • • • 肠出血 肠穿孔 中毒性肝炎 中毒性心肌炎 支气管肺炎 急性胆囊炎、中毒性脑病、血栓性静脉炎 及肾盂肾炎 等
八、治疗要点 • 1.一般治疗 • 2.病原治疗 首选喹诺酮类
• 3.并发症的治疗 • 4.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九、预防
•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治疗患者至体温正常后15d, 或每隔5d作一次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可解 除隔离。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服、生 活用品等均须严格消毒。 •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 键措施。应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 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 习惯,坚持饭前、便后洗手,要避免饮用生水、 不洁食物等。 • 3.提高人群免疫力 易感人群可进行预防接种。 口服减毒活菌苗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十、护理评估
• • • • 1.询问健康史 2.护理体检 3.查阅辅助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
十一、主要护理问题
• 1.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感染、大量内源 性致热原释放有关。 • 2.营养失调:低于身体需要量 与高热、 纳差、腹胀、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有关。 • 3.排便异常 便秘、腹泻,与肠道功能紊 乱、肠蠕动减弱、活动量减少有关。 • 4.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与肠壁 溃疡侵蚀,饮食不当有关。 • 5.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与病原排出有关。
伤寒患者的护理
林丽萍 教授
一、定义、概述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 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 、肝脾肿大 与白细胞减少等。 •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
二、病原学
• • • • •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 革兰染色阴性 成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本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 表面“Vi”抗原 •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对光、 热、干燥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电镜下
染色后
光学显微镜下的伤寒杆菌
电镜下的伤寒杆菌
伤寒杆菌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 第二次菌血症后,释放内毒素 ,产生临床症状 • 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 反应。 • 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的淋巴滤泡的病变最 具特征性。 • 病程第1周淋巴组织高度肿胀 • 第2周淋巴滤泡坏死 •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波及病灶血管可 引起肠出血,若侵入肌层与浆膜层可导致肠穿孔 •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疤痕,亦不引起肠道狭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