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罗马法定义法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高的法律行为规范,即在一定范围内为维护所有者利益而对个人行为规定限度的强制性规范。
罗马法,广义上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
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民法。
历程罗马法发源于罗马城邦。
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从统一意大利,垄断地中海,到建立地跨欧、非、亚三洲的奴隶制帝国,罗马法也由狭隘的城邦习惯法、市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最后形成为第一个具有世界性质的法律制度。
罗马法形成以后经过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与帝国时期几个阶段。
罗马法产生后,随着罗马国家历史的延续,适应罗马政治、经济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元老院设置了法典编纂委员会,制定了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表法》。
该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对罗马社会早期的习惯法作了初步总结,并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合法权益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于是逐渐形成万民法。
罗马共和时代后期,法学研究活动开始兴起,有力地推动着罗马法的发展。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皇帝查士丁尼亲自主持编纂了由《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和《查士丁尼新律》组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成熟、完备的阶段。
这部法典完整地和系统地保留了罗马法的精华,对于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
恩格斯称其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
罗马法律文化遗产1)罗马人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
提出法律就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体制。
相互制约,正是西方政治智慧之所在。
(尽管当时并不完善)2)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人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b《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3)罗马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律师制度4)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它是构成现代大陆法系的重要基础。
罗马法与在近现代的影响1.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原则、衡平观念等,也非常适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专制黑暗的封建法制、克服诸侯割据和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法制的重要武器2. 为近代世界各国立法提供了范本。
• 如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
还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是以罗马法中的理论为基础。
罗马法对近现代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立法也有一定影响。
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民法、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法,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罗马法的原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三大新教。
新教从教义、礼仪等方面都进行了简化与革新,其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作用。
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论。
“天职”观念,即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务,成为新教的核心内容。
他抛弃了原来天主教那种禁欲主义的修行而超越尘世的空洞劝解和训令,而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
在韦伯看来,新教在客观上为证明世俗活动具有道德意义起了作用,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考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韦伯还分析了新教的其他分支,特别是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伦理它使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实人生的价值,使人们从中世纪的苦修禁欲与对虚幻来世的追求,转向了对现世生活的热情和勤奋劳作,并为人们取得现世的成功提供了信心和动力,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新教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个人主义。
路德的“因信称义”说认为,个人通过对《圣经》的理解与虔诚信仰便可获得拯救,不再需要教会和教士的中介作用,这就把人们从教会烦琐礼仪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灵魂的拯救只成了个人的事情,这就给人以一种精神的自由。
而随着这种个人自由而来的,是一种新的责任与义务,即个人必须自己负责,靠自己的行动来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加尔文的“预定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因而世俗的职业与个人的奋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义,它成了上帝旨意的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于遵循上帝这一旨意,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奋斗与成功来表达对上帝的爱,彰显上帝的荣耀。
这种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精神的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新教伦理培养了人们勤劳、俭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促进资本原始积累中起了重要作用。
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而不是中世纪的隐修禁欲主义),在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现实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勤劳俭朴的精神,有利于财富的积累。
加尔文宗的“预定论”,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发财致富的人都看作是上帝的“选民”,认为财富的积累并不是罪恶,而是蒙受神恩的标志,只要人们不是挥霍浪费,而是过一种有节制的、勤俭的合理化生活,就应鼓励人们努力去积累财富。
因此,加尔文宗鼓励人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从事每项工作,去努力取得成功,而这是对上帝最大的荣耀和赞美。
新教徒们也怀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信念拼命劳作,并把他们的劳动成果理解为上帝的恩赐。
霍布斯、洛克、卢梭各有自己不同的观点社会契约论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它否定神权至上、君权神授,具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革命进步意义,并且从一个侧面提示了国家权力的源泉。
契约论同时还是民主主义理论的基石。
在社会契约理论中,契约被解释为政治权威的合法基础。
社会契约的基点在于,如果不先假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就无法解释市民社会的存在。
近代最早完整提出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是荷兰思想家格老秀士,后来霍布斯、洛克、卢梭都相继提出了具有独立见解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思想。
一、自然状态上的不同观点霍布斯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是以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描述为起点的。
霍布斯是“性恶论”者,他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和“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
他还认为,由于人性邪恶,自然状态是极为可怕、恐怖的,人与人之间处于互相残害的敌对状态。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享有自然权利。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方式采用一切手段来保全自己。
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成和平、善意、互助和安全的和蔼景象。
洛克的自然状态不仅是“一种完备无缺的状态”,而且也是“平等的状态”。
认为平等是人类互助友爱的基础。
正是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上,才产生了人类必须互助友爱的基本道德规范。
自由平等不是放任,有一种人人都遵守的“自然法”。
霍布斯的自由实际上是放任,它使人们处于战争状态。
洛克认为自然状态与战争状态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以自然法为准绳调节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卢梭的自然状态是最能保持和平,最适合人的天然本性生活的状态,但卢梭反对他们用自然状态对社会组织所做的一切辩护,特别是反对为私有制辩护。
卢梭认为,自然人不仅有自我保存的要求和自爱的本性,而且对自己的同类具有同情心和怜悯心,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缓和了他的自爱心,并且有一种自然美德。
他认为自然人除藉本能而得到满足的最低限度的需要外,没有其他需要。
因此,也就没有“我的”、“你的”这种私有观念,没有占有和支配自己的私有财产的所谓“自然权利”的问题。
二、人们在缔结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转让权利等问题上,霍布斯、洛克、卢梭各有自己不同的观点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竞争, 人们只有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主权者组成一个政治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强大无比的利维坦。
霍布斯认为,人们缔结契约时,一旦实施了权利转让,就永远不能收回。
这种转让既是一次性的也是全部权利的转让。
这样,一切社会权力都集中于主权者一身,而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来源于主权者的意志。
对主权者的权力不可能有任何合法的限制。
因为臣民只在他们中间缔结了社会,统治者没有与任何臣民签约。
对洛克而言,人们按照自然法享有基本的自然权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财产和自由。
人们通过与君主缔结契约成立政府, 君主必须受契约的约束,有履行契约的义务;必须承认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们不可让渡的所有权利,任何人无权侵犯;必须按契约规定的原则行事,维护公民的自由,保护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人们,否则,人们有权推翻现有的统治而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人们有权杀死暴君。
洛克提出,为了限制政府的权力,使其真正符合保障人的生命和财产的需要,在政府内部应当实行分权的原则,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个部分,分属不同的部门。
卢梭把认为自然是美好的,自然人是生来自由平等的,然而,艺术和科学的发明,土地的分配以及分工的出现,破坏了人的原始平等,贫困和奴役相随而来。
而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非但没有遏制这一不平等的进程,反而把不平等肯定下来。
为了消除这一罪恶之源,就必须参照他设定的“自然状态”,对社会进行彻底变革。
人们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下列原则:第一,每一个参加契约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让给联合体,而且所有的人交出的权利都是同等的。
第二,参加社会契约的人把权利交给了联合体,并且从联合体得到更大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人身、自由和财产。
订约者依据这两大契约原则而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共同体。
这样一来。
社会契约就构成了主权者权力合法性的源泉是来自人民。
卢梭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虽然都主张把缔结契约的每个人的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主权者,都认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但他们在主权的归属上是根本不同的。
霍布斯认为主权者是君主,社会契约是臣民之间的契约,君主不是缔约方,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卢梭则认为主权者就是人民自己,社会契约就是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缔结契约,人民主权是至高无上的。
与洛克的契约论的不同在于卢梭极力反对洛克的分权学说。
他认为最高权力即人民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它仅仅被人民所拥有。
总之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知,虽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受到霍布斯、洛克的影响,但彼此之间存在重大的区别:霍布斯、洛克的社会契约源自自然状态,因而能够从不同意义上肯定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卢梭的社会契约出自他先验的构想,最终指向“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