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终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终稿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5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正是源于艺术的魅力,因为有着对艺术共同的理解和追求,他们才会成为相知相惜的知己。

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

2、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5、通过学习文章,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学生准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张图片,你看,有趣吗?这两只小猪可能会互相说些什么?谁来说说?(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多有趣的一番场景啊!)还有一张(清晨森林图),有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到什么?(鸟声、清新的风、舒畅的心情……)多美的一番景象啊!老师这儿有两段音乐,如果让你给这幅图配上音乐,你会选择哪一段呢?认真倾听,这是第一段《牧童琼斯》,这是第二段(《清晨》)。

你认为哪段音乐最合适?为什么?(同意吗?你的艺术鉴赏力真高!)老师这儿还有一段优美的音乐呢!想听吗?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排箫》)(你的想象充满了奇幻色彩,太精彩了!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画面啊,你的想象力真丰富!)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小结:是啊,不管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曲,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修改理由:为后边揭示本组的人文专题作铺垫。

)2、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语:放开声音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aabc、描写自然景象)比赛: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试着背背这些词语,比一比谁记得最多。

展示评价(真不错;掌声鼓励;更胜一筹)看到这些词语,脑海中也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课前交流时间过长,修改后的课前交流直接从导语入手。

这样更能够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课前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请大家做好上课的准备,把语文书和预习本放在桌角,拿出一只钢笔来放在桌子上。

准备好了吗?上课!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组课文。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36页,放开声音读一读单元导语,通过读导语你知道了什么?(主题,学习要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强调弦的读音,齐读)1、对于伯牙,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师补充)伯牙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琴师,在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说的是,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也停下吃草抬起头来静静的倾听。

可见伯牙的琴技十分高超,人们称他为:琴仙。

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声,但他认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音乐,真正读懂他的情怀。

他是多么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琴声,读懂他的心声啊。

2、绝弦的绝,什么意思?你是从哪知道的?(结合注释来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3、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从此再也不弹琴了)课文中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出示句子:“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啊,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1、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古文,读古文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断句;语断气连)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古文,我们学过哪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修改理由: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过渡,将旧知运用到学习当中,体现了知识能力的运用。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想来读读?指名读(1)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两句话他读的特别好,而且两句话的句式也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读第一句。

兮变红,解释:兮,在古代汉语中是个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在这要稍做停顿。

这句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断而气连。

范读,再指名读第一句(相机多找几人读)第二句,谁来读。

指名读第二句。

齐读两句话。

(2)这篇课文,有个地方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指名读)解释“谓”:以为、认为,世:世上,连起来解释就是: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

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在这几个地方停顿。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先同桌互读,再指名反复读,再齐读)小结:读古文的时候,明白了句子的意思,就能准确停顿,读好古文。

3、句子我们会读了,课文一定能读的更好,谁想再来读一读(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

三、学文1、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还记得吗?《杨氏之子》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古文的方法?小结: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查找工具书的相关资料等。

都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此处删掉)现在,就请大家结合我们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课文读懂,用自己的话试着解释一下每句话的意思。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比如《古代汉语词典》。

(修改理由:教学古文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适当地给学生推荐学习工具,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落实效度,授之以渔。

)2、课文你读懂了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叙述,评价:初读了课文你就能大致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真不简单。

学习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名读,解释)(伯牙仅仅是会弹琴喜欢弹琴吗?很擅长弹琴)你从哪看出伯牙很擅长弹琴,琴弹的非常好?“善”变红:善在这里就是擅长的意思(出示:善:擅长)那么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擅长弹琴。

钟子期善听,就是——钟子期很擅长欣赏、鉴赏琴声。

这里用了善,课文中哪里还用到了善这个字?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出示:善:好,妙)看看这两处善,你有什么发现?小结:在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

3、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读,你从哪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能读读相关的语句吗?)(1)出示:“伯牙鼓琴……必得之。

”这段话你读懂了吗?(自读,体会体会,指名说)预设:学生将峨峨与洋洋解释的较好,结合发言追问:哪里写出了高山的巍峨高大?(解释:峨峨,请你把这个词的意思再给大家讲讲:用来形容山的巍峨高大)“善哉……泰山。

”什么意思?指名解释。

这段话中还提到了江河,哪里写出了江河的广阔?(指名追问回答洋洋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讲讲,指名解释。

)预设:学生解释的不清晰:有个地方他没解释清楚,峨峨什么意思?解释词,再解释句子(过程同上)(2)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善哉。

同学们读一读这两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第一组句子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而且表达的情感上感觉也更为强烈,是在由衷地发出内心的赞叹。

)小结:这样的句式更能表达出子期对伯牙那种由衷的赞叹,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在表达效果上也是不同的。

(修改理由:通过句式的对比,体现文意兼得的训练重点。

)(3)伯牙想到了高山,想到了流水,你从哪个字看出他想到了这些?(两个“志”变红)志:就是想到的意思,志在高山:就是——想到了高山,志在流水,就是——想到了流水。

文中还有个字,和志的意思一样也表示想到,你找到了吗?(念:变红)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先理解必:一定,之:伯牙想到的)再理解句子。

小结:大家看,志和念都是想到的意思,在古文中,同样的内涵可以有不同的表达。

这就是古文的特点。

谁能再连起来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伯牙善鼓,子期善听。

)(你感受到了他们对艺术共同的理解!)4、体会善鼓、善听(1)渲染:当伯牙想到了高山,就能用琴声表现出高山的巍峨;当伯牙想到流水,就能用琴声表现江河的浩瀚;当伯牙想到草原,就能用琴声表现草原的——(广阔);当伯牙想到明月,就能用琴声表现明月的——(皎洁)想到什么,就能用琴声表现什么,这就是——善鼓。

(板书)(2)当伯牙用琴声表现高山时,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赞叹道(指名读,指导读出赞叹、陶醉、敬仰、兴奋、激动等不同情感)当伯牙用琴声表现流水时,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赞叹道(指名读,指导读出赞叹、陶醉、敬仰、兴奋、激动等不同情感)让我们一起发出由衷的赞叹(齐读两个善哉的句子)子期能够听懂伯牙的琴声,这就是——善听。

(板书)你感受到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了吗?谁来说说?(这两个人一个把琴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另一个则理解的十分深刻,多么默契,艺术的感染力可真强啊!)除了这高山,除了这流水,伯牙还会想到什么?还会弹出怎样的琴声呢?(学生交流)而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学生交流)请大家展开想象仿照文中的句式试着写一写。

(出示课前词语,供学生参考)5、合作配乐读:渲染:这一天正值中秋佳节,伯牙乘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来到了汉阳,面对着高山流水,伯牙拨动了琴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正所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