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①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③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值观对个人、社会的不同导向作用;⑵能力方面①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②分析不同价值观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③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推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性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之则是有害的,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⑶觉悟方面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教学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教学难点价值的概念;价值观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们用自己收集的2003年中国抗击非典的资料,来谈一谈你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学生发言)200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疫情。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号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正确处理好防止非典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系,夺取防止非典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胜利。
去年5月6日,中央财政再次预拨非典防止专项经费9000万元,对山西、内蒙古、河北等9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给予补助。
2003年防治非典期间,全国共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68.4亿元,政府性基金40.8亿元,两项合计109.2亿元。
带领全国人民科学防治,终于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大灾之际非典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人要维持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人还要看书,听音乐等,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
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价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呢?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1)价值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①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价值具有客观性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
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③价值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等。
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
④价值具有社会性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制约。
人的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需要的实现,也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⑤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一定的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或对谁有价值,必须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
总之,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们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人们总是同周围事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任何人都会对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这样那样的反映和评价并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2)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对有的人价值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如: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中,在抗击非典肺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中有白衣楷模钟南山,勇闯新路的姜素椿,其中光荣殉职的邓练贤和叶欣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这就是一个肯定的价值判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歌唱家马玉涛与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全体出征医务人员合唱《英雄赞歌》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他殚精竭虑,勇于直言。
钟南山,1936年10月20日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致力于呼吸内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学术造诣很深,在研究哮喘、呼吸肌疲劳和慢阻肺病人营养支持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03年4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派出的专家组到广东考察。
他们第一时间就与钟南山见面。
一番交流和探讨之后,他们竖起大拇指说,钟南山收集的病例资料非常详细,也非常多,以他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
邓练贤广东中医院护士长叶欣叶欣又如: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贪污、受贿、被开除党籍,同时被司法部门判处16年有期徒刑。
从一名党的干部,变成一个罪犯,这是罪有应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和处理,就是一个否定的价值判断。
陈希同被告人陈希同任北京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自1991年7月至1994年11月,在对外交往中接受贵重礼物22件,总计价值人民币555956.2元,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公,由个人非法占有。
被告人陈希同任北京市市长期间,于1990年和1992年指使、纵容王宝森动用财政资金,在北京市八大处公园和怀柔县雁栖湖畔修建两座豪华别墅。
违规建造别墅及购置设备款共计人民币3521万元。
人的评价,可以分为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评价。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总之,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就叫价值观。
价值观由什么决定,价值观形成后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
请问:社会意识如何产生?由什么决定?(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价值观也是如此。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关系。
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无论是对物质价值,还是对精神价值、人生价值,都有一个评价标准问题,这个标准就是价值观问题,那么,这种价值观是如何产生的呢?如: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那种不重视市场和交换,生产上求齐求全,不计成本的价值观念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的。
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中,商品意识、成本意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产生并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企业往往不求齐全,而是充分利用市场和交换手段,达到其目的。
如:日本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廉价而又丰富的物资来制造产品,从而使自己产品的成本低廉,在世界市场上很具有竞争力。
因此价值观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然而,价值观一旦产生,就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998年全国29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是本世纪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洪水过后,人们却在思考气候异常,雨水过大,固然是当年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然而,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减退,水土流失面积急剧扩大,是重要原因。
请看多媒体显示的一组数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26%以上,远远高于我国的13.9%,但去年却从我国进口方便筷。
在德国、美国,即便是砍一棵家里的树也需向政府申请。
我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60%一85%,而1957年下降为22%,1986年只剩下10%。
我国每年砍树与植树的比例为 11:1,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增加,自1957-1986年近30年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水土流失量已超过黄河,盲目围湖造田造房,人与湖争地,而湖泊面积在30年中减少了45.5%。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长江流域生态体系遭严重破坏,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下降,水的蒸发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的洪水。
长江生态恶变,不仅是长江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只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了报应。
面对沉重的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共生共荣、协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应运而生,并被更多的人认同。
综上所述: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密不可分,新价值观的形成意味着价值观的变化,这里应指出价值观人人都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
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这里还应指出,对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应做具体的分析,教材 P45谈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义利观问题,不能认为今天社会里存在的各种义利观,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价值观,还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它不会因为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这就好比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残余,这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那么不同价值观对人们有什么导向作用呢?3.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客观事物是"事实",人们承认某个事实不等于对它给出了"评价"。
"今天下雨了",这是事实;"尽天下的这场雨很好(或不好)",这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