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医一般护理与养生
(一)环境适宜
保持适度的光线:适当的光照给病人在视觉上
带来舒适、欢快和明朗的感觉,对康复有利。 日光不 宜直射病人面部。 中午病人休息时,应拉上窗帘,使光线偏暗,以保 证午睡。 对于感受风寒、风湿、阳虚及里寒证的病人,室 内光线宜充足。 对于感受暑热之邪侵犯的热证病人、阴虚及肝阳 上亢、肝风内动的病人,室内光线应稍暗。 有眼病的患者室内用深色窗帘,避免对眼睛的刺 激。
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与护理的关系
中医养生与中医护理关系密切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 护理、饮食调护和用药护理等方面。
中医养生看中三大平衡,即人的心态平 衡(情志)、人与天地自然的平衡、人的 脏腑的平衡。
养生与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对象主要是病人 养生主要针对的是健康人
防病强身、抗衰益寿归于养生的范畴 疾病病中和病后的调护归于护理的范畴
(六)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还 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形体强健,精力充沛, 身体与精神得到协调发展。
养形,主要使指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 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以提供 良好的医疗、物质条件,加以适当的休息、 运动来实现;
养神,主要是指对人的精神调养,即通过清 静养神、四气调神、修性怡神等方法,保持 精神内守、神气清静平和,增强身心健康, 达到调神于强身的统一。
目的: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恢复和保 养正气。 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为疾病 的治疗和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生活起居正常——健康维持、促进疾病康复。
一、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 (重点掌握)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共养
(一)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灵枢·邪客篇》:“人与天地相应也”。
(一)环境适宜
居室环境 居室安静,通风整洁,适宜的温湿度,适度的光线
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噪声的刺激常使病 人心烦意乱,尤其是心气虚病人常突然的声 响而心悸不已。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噪杂之 声(不能超过40~60分贝)。
保持通风整洁:通风次数和时间,应根 据季节和室内空气状况而定;每天至少通风12次,并切忌对流风(素体虚弱、阳虚、易受 风邪侵袭者尤甚)。病室陈设要简单、实用、 易清洁、易搬动;病室内定期消毒,保持地 面、床、椅等用品的清洁;病人注意个人卫 生。
养生学意义:邪气伤人有必然性,最好做 到让其在体表、体内存留时间最短,不 被或少被机体吸收。
(六)形神共养
人身有“形”有“神”。 “形” --形体,包括五脏六腑、四
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是人体 的物质器官;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
“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四)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指合理地安排各种日常活动,包括 体力活动、脑力活动和性活动。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劳逸中 和”
任何活动均应坚持适中有度的原则,不宜太过 和不及。一旦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因素,就会造 成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疾病。劳逸 适度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四)劳逸适度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
一、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 则
精神内守 情绪平和 豁达乐观
(一)精神内守
是指人们通过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 动和心理状态进行的自我调节,以达到 思想安静,神气内守,心无杂念的状态。
(一)精神内守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精神的稳定对人 体健康的作用。由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 础,大量过分的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 损耗,从而产生衰老;神气清净则有利 于保持气血充足,可致健康长寿。因此, 通过精神内守达到的“神净”为养神要 达到的主要目的。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
《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 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定义: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 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 。
二、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关心体贴 言语开导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一)关心体贴
病人的心理状态异于常人,产生不良情 绪,应“ 视人犹己”,同情体谅。
注意自身衣着打扮、语言行为态度和病 室内外环境
有的放矢,因人施护
(二)言语开导
指通过正面的说理,使患者认识到情志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使患者能自觉 地调和情志,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积 极配合治疗,使机体早日康复。
二、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方法
环境适宜 生活规律 顺应四时
(一)环境适宜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居住、治疗环境
自然环境
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宜,阳光 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景色秀美。 如绿色的环境能给人以清洁、舒畅、富 有生气的感觉,对人的心里起到调节、 镇静作用,有益于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 空气新鲜,环境美好的山地、海滨、森 林、溪流等地方特别能使人与大自然协 调一致。
1、体力活动 人的体力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个方
面,坚持适度的体力活动,可调畅气血、 流通血脉、滑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 抗病能力。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劳所 伤…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四)劳逸适度
2、精神活动 一定限度的情志活动包括脑力活动
和娱乐等是正常和必要的,经常性合理 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可以增 强智力,防止脑老化,预防老年痴呆。
说明人体与自பைடு நூலகம்界是息息相关的;自然 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 理产生一定影响。 顺应自然界规律是疾病护理及养生的首 要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有春、夏、秋、 冬的交替;
一日:有昼夜晨昏的变化; 气候、地域和居处等环境的改变。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二)平衡阴阳
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 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
护理疾病和养生,首要的都是调理阴阳, 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 阳保持动态的平衡。
应根据人的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情况制 定相应的护理、养生方法。
(三)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要合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理的正常 规律,以使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始终保持 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进入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
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以免扰
动阳气,损耗阴精。这个季节的睡眠要“早卧晚起”,
最好做到天明才起。但也不应起得太晚,否则阳气无
法舒展升腾,不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二)生活规律
2、睡眠充足:“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一般每日睡眠时间不应少于7~9小时。病 人更应增加睡眠和休息时间,重病人应 卧床休息。
第九章 中医一般护理 与养生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 病病中和病后的患者,通过辨证施护措 施,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其对外界环 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 康复。
养生概论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养性等。养 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以自我调摄为手段,
情志活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久, 超出限度,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四)劳逸适度
3、性活动
“节阴阳而调刚柔”—要调节房事, 做到阴阳和合、刚柔相济。
房劳过度,易耗伤肾中精气—“惜 精”、“节欲”
(五)慎避外邪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是中医护理于 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医学角度: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有意 识的防御和驱除各种污染源
秋季---早睡早起:如果春天的“生”和夏季的
“长”做的比较好,那么到了秋季,人体就会达到四
季中最平衡的状态。此时的人体状态从夏季时的亢奋
转变为秋季时的内敛,因此此季最好早些入睡,每天
保持至少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阴精的收敛。同
时要注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
冬季早睡晚起:冬季主“藏”,此季动、植物多
(二)生活规律
1、作息定时 :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订不同 的作息时间。 根据四季变化调整作息时间,顺应自 然,能够改善睡眠质量。
春季---晚睡早起:春是万物开始生长之季,天
地之气此季开始萌发,故春天的睡眠应该是“夜卧早
起”。具体睡眠时间,一般保持在晚上10点半左右入
睡即可;早晨要早起,6点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机
(一)环境适宜
保持温、湿度适宜:室内温度以18-20度为宜。适 宜的温度,可减少身体的消耗。 阳虚、寒证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多恶风畏寒,室 温宜稍高;阴虚、热证患者或青壮年,多燥热喜凉室 温宜偏低。
湿度以50%-60%为宜 。 湿度过高,可使汗液蒸发受阻,病人会感到胸闷、 困倦、乏力(湿邪为患—风寒湿痹、脾虚湿盛等证)。 阴虚、燥证患者---湿度可适当偏高。 湿度过低,室内过于干燥,病人会感到口干唇燥、 咽喉干痛(阴虚肺热者,可出现呛咳不止)。阳虚、 湿证者---湿度宜偏低。
(三)起居有常
起居作息有规律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能促进机体阴阳平和、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 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健 康长寿的目的。
如不能遵循正常、科学的生活规律,轻则 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出现精神紊乱、 脏腑功能损伤而发病。葛洪《抱朴子·极言》: “定息失时,伤也”。
作息起居、日常生活规律、有度是保证机 体康健的重要条件之一。
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 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康健。
(五)顺情解郁
对于病人心理上的欲望,在护理中应注 意分析对待,若是合理的,条件又允许, 应尽力满足之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 以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 理解、和支持等,但是对那些不切实际 的想法、欲望,自然不能一味地迁就和 纵容,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服 教育等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