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

中医护理养生常识1、何谓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情和想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中医将哲学思辨应用于人体系统的阐述认为人体的组织结构都存在着有关联系。

这也是为什么《素问》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就解剖位置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阳;四肢末端为阳,躯干为阴;力与精神为阳,体液与温度为阴;就脏腑组织而言,脏贮藏精气,为阴;而腑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为阳。

此外,五脏六腑的每一部分又可分阴阳。

例如,心阴和心阳,肾阴和肾阳,胃阴和胃阳等。

这听起来很复杂,那究竟阴阳和我们的生老病死有什么关系呢?通俗的说,人体各个部分、组织,甚至生理活动都有阴和阳两个对立面,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两者关系协调、达成动态平衡,我们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阴阳不调则可能会引起疾病,而根据阴阳消长的情况,同一疾病又可分为同的病证类型,这也就是中医同病不同治的原因。

2、何谓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认为充足的血液不仅供应脏腑组织营养,也保证我们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

如果心血或肝血不足会导致心悸、失眠和多梦的症状。

而津液则类似西医中所说的体液,如胆汁、肠液、鼻涕、眼泪、汗液、尿液等。

那血、津液是如何在我们人体内运行的呢?靠“气”!气在人体内时刻不停地进进出出,上下升降,对血液的产生和循环,津液的产生、散布和排泄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所以我们说气为帅,气血不畅是百病的根源。

如心气不畅,则心血凝滞;肝气不调、血液循行、紊乱则会出现血瘀、血肿、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或闭经。

类似的,气虚或气的功能失常也会使津液运行、分布和排泄紊乱。

3、常见体质分类体质大体可以分为9种。

(1)平和质:肥瘦匀称、毛发润泽、精力充沛,淡红舌、薄白苔,耐寒又耐热,性格平和,情绪稳定。

是人体最佳状态。

(2)阴虚质:形多瘦小,常有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舌红少苔;或怕热,口咽干燥,口臭口疮;或性格急躁易怒,情绪激动或敏感压抑;或睡眠量差。

(3)阳虚质:怕冷不耐寒,一年四季都“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夜尿多,容易水肿;面色偏白,舌体淡而胖嫩,苔白水滑;容易神疲倦怠,消沉、悲观。

(4)气虚质:面色白,口唇淡;稍活动就出汗,头晕眼花,腹部下坠;冬怕冷,夏怕热,易感冒;性情多柔和,喜静懒言。

(5)痰湿质:肥胖者多见,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怠;肤色白滑;口干而不喜饮水,口中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女性白带较多。

这类体质的人大便比较稀,经常头重,反应比较慢,瞌睡、打鼾。

(6)湿热质:肤色偏黄,经常口苦口臭,唇红,龈齿比较黄;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臭秽难闻;白带色黄有异味;舌苔黄腻;性情多急躁易怒。

(7)瘀血质:面色晦暗,身上容易长色斑、黑眼圈,口唇色暗,皮肤干燥,瘙痒;月经不调;舌下静脉容易瘀紫发暗。

(8)阳热质: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大便干结熏臭,小便黄赤;易生口气、体气,皮肤容易长疮;舌质红,苔薄白;性情多急躁或情绪活跃,外向。

(9)气郁质: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黄或苍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

病则胸前胀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红,苔白,脉弦。

这类人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抑郁型或抑郁质。

4、何谓经络有时候我们头痛,中医却在脚上治疗,这是因为我们人体由经络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经络由经脉和经络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由“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和“奇经八脉”构成;脉络是分支。

经络在我们人体内构筑了一个天罗地网,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我们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病理变化,相应的网络通道就会出现疾病。

数千年前就有人发现某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每条经络上都有穴位,我们现在说的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达到治疗效果,比如足三里穴在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的要穴,是全身四总穴之一。

中国民间有说:“经常敲打足三里,胜过吃只老母鸡。

”足可见,穴位经络的补益作用。

5、食疗该注意什么《本草求真》里说:“食物人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

”现在食疗、药膳逐渐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但如果你不了解食物的性味,就会弄巧成拙。

食物按其“味”可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类。

辛味食物如生姜、大葱,能发散,入肺;甘味食物如大枣、蜂蜜、饴糖,能补脾和胃,入脾;酸味食物如乌梅、石榴,能收敛、固涩;入肝;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能清热泻火,入心;咸味食物如海藻、海带,能软坚散结,入肾。

食物按其“性”可分为寒、凉、温、热四性。

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寒症、阴证;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梨、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证、阳证。

还有一类食疗中药,无明显的温凉之偏,比较平和,称为平性,如猪肉、牛肉、驴肉。

药膳配伍宜忌,如黄连、桔梗、乌梅忌与猪肉配伍,甲鱼忌苋菜,人参忌萝卜等。

总体说来,阴虚者,宜银耳、木耳、甲鱼等清补食物,忌烟、酒,辛温香燥,耗津伤液之品;气虚者宜山药、母鸡等健脾、补肺、益气之品;血虚者宜动物血、猪肝、大枣、菠菜等补血养心之品。

还应该结合季节变化,在饮食夫人配合上采用冬季温补,夏季清补,秋季润补等原则。

6、汤药用什么锅煎煮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

”因为中药含有多种生物碱及各类生物化学物质,如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他成分,在加热条件下,会与不锈钢或铁、铜、锡、铝等器具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反应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有机酸类成分反应可生成盐类等。

而中药的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其他有机酸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果鞣质或有机酸损失很多,就会影响生物碱的利用,降低药效,更甚者经多种化学反应会产生毒性物质,危害人的身体。

用银器煎药,其化学性质稳定,但价格贵,且导热性强、锅底温度高、不耐高温的成分易被破坏,水分蒸发快,药材容易糊底焦化。

陶瓷器具或砂锅传热均匀、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在煎药过程中,不易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确保了药物效果,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

但注意器具的清洁,每次熬夜完毕立即去渣洗净,器具内若残存一些药渣,将会影响再次熬药的效果。

7、煎药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中药多为干品,根据饮片的性质、大小、厚度,加水浸泡30~60min,可使水分重新渗透人饮片组织细胞,利于煎出不能用热水或开水,只能用凉水,因为中药多为植物类,生物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使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

加水量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药量、吸水能力、煎药时间而定。

一般煎煮2次,将药物均匀放入锅内,看准药物表面的位置,一次将水加足,第一次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准,第二煎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为准。

一般煎药前不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另有部分中药经过蜜、醋和酒等的炮制,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

8、中草药煎煮时有何讲究中药煎煮一般开始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并保持微沸状态,以增加煎出效果并减少水分蒸发量。

煎煮一般分2次进行,这是因为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进入药材组织内的水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溶液中。

当药材组织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有效成分就不再继续溶出了。

此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凉水充分浸泡后再次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

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

一般药物第一煎需要20~30min,第二煎需要10~20min。

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第一煎约为沸后15min,第二煎约为沸后10min。

治疗虚证得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第一煎约为沸后30~35min,第二煎约为沸后20min。

每次成人用药煎出的药液应为100~150ml,儿童用药每次应煎出50~75ml。

然后把两次煎出的药汁合在一起,总量分别为200~300ml和100~150ml,根据医嘱分次服用。

9、特殊用药的煎煮方法一般的药可以同时混在一起煎,但有些药则不可。

医生往往在所开处方的某单味药加注“先煎”“后下”等字样,这就是指明要特殊煎。

(1)先煎:就是把标明要先煎的药,用武火加热至沸,再煎15~20min,然后才与其他药同煎。

需要煎的药,一般是矿石、贝壳类和毒性大的药。

(2)后下:就是在其他药已煎熬10~15min,再把需后下的药加进去一起煎,同煎5~15min即可。

后下药多为芳香、发挥性强的药。

如薄荷,只能煎煮5min左右,故应后下。

(3)包煎:指将那些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小粒种子和有细毛的药物用纱布包起来煎,目的是防止这些药黏罐底或细毛刺激咽喉。

(4)另煎:指将某些贵重药(如参茸类)单独煎。

煎好后再将其药液与其他药液合起来服。

另煎药的药渣可与其他药再同煎。

(5)烊化:即溶化,指一些黏性大的胶类药物,不宜与其他药同煎,必须放在容器内隔水炖化或加少量水煮化后,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

(6)冲服:指不宜与其他药煎在一起,而且用量又少的贵重药,研成细末后用水冲服。

10、中药在什么时间服用比较好滋补药或贵重药宜空腹服,以利充分发挥其作用;健胃药是利用药物的味苦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故应在饭前10min服用,而且不宜冲淡,更不要加入白糖、果汁等,以免降低药效;安神药宜在睡前服,以帮助入睡;慢性病用药宜定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这时胃内充满食物,可缓和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助消化药主要由消食导滞的药物组成,消食药宜在饭后1h左右服用,可充分接触食物,发挥最大作用。

一般1剂分2~3次服,1日1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1日连服2剂,以增强疗效。

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

化痰止咳平喘方药以温服为主,饭后1~2h服用,每天服用2~3次。

有些咳喘患者主要在晚上发病,服药时间应在临睡前半小时。

一般清热方药应采用热药凉服或微温服用的方法,高热患者可不拘时频拼服用。

呕吐患者,可切新鲜生姜轻轻擦拭舌体,然后喝药,以避免呕吐和寒凉太过伤胃。

而苦寒太过方药宜在饭后半小时~2h服用。

11、服中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

如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鳖甲忌苋菜等等。

另外,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这些药大多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