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共64分)。

1.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

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

”材料表明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 周王以部族为单位进行分封【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为:从前武王战胜商朝,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

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也和周朝和睦相处。

分赐给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的六个家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

分封制的主体有多种形式,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但文献材料中“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强调的是依智慧、品德作为分封主要依据的一类,故A错误。

周天子才是天下的大宗,周公只是一个辅佐者,故B错误。

文献材料中周公“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体现出以智慧和品德为分封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故C正确。

文献中周公要求殷商六族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

所以殷族并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错误。

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

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

“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

这说明了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3. 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B. 外儒内法的统治理念C. 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D. 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武帝……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通过立法来约束地方豪强贵族,故C项正确;秦朝已经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的问题,故B项错误;约束地方豪强贵族与西汉的外部环境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学生据此可以得出注重立法手段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4.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 宗法身份仍受重视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 官僚政治得到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

5.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A. 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B. 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C. 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D.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等可以看出此君王并不歧视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抚,使民族关系融洽,故排除ABC,选D。

6.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 丝织业发展迅速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可以看出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的趋势。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7.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 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 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 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D. 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答案】B【解析】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A错误;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B正确;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C错误;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8.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

据此可知,王阳明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B. 反对“天人合一”C. 主张格物致知D. 否定宇宙的存在【答案】A【解析】材料中王阳明主张我的灵明主宰天地的鬼神,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题干不能看出王阳明反对“天人合一”的主张,故B项错误。

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C错误。

题干中未体现“否定宇宙的存在”的相关论述,故D错误。

9.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10.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A. 世俗文学的发展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项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1.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外来货币对中国市场的干扰及民间贸易对清王朝统治的冲击,故排除B、D两项;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清初”,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海禁”政策实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故本题应选A 项。

12. 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

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

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

这一做法A. 有利于全国市场统一B. 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C. 标志地理测量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D.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统一国家建立就有利于建立统一市场,故A错误;强化专制主要适用于皇帝权力与中央官员权力及机构之间的关系,而非地理志的完善,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出地理测量技术成熟的具体标准,故C错误;完善地理志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管控,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D正确。

13. 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B. 政治的腐败程度加深C.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 清廷的改革速度加快【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自然经济是逐步解体,排除A;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清朝的改革,排除D。

14. 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地,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这反映了A. 广州是五口通商的主要城市B. 广州社会风气开放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D. 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当时广州很多姑娘着欧式装扮,这说明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故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