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讲座(一)(精讲)(330张)

高考历史讲座(一)(精讲)(330张)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 也是我国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并得到巩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 秦汉时期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 “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奠 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下”,其依据是:西周的贵族集团垄断各级政权,家国一体;而 秦朝的官吏是依据才干从社会中选拔的,具有开放性。
(2)中央推行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①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三皇五帝”中各取 一个字,自称“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 权,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读】 突显个人政绩。
【解读】 内外朝制度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产物,是朝廷政 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而且大 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二、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农业经济 (1) 耕作方式的演进: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 用铁农具和牛耕。
秦王嬴政创立“皇帝”称号的目的:神化皇权;
②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中,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官员是丞相, 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是御史大 夫,主管军事的是太尉。九卿是指中央重要部门的长官,分别掌 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解读】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分工明确;官 员不世袭,三公之间相互牵制;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解读】 判断分封制是否面临崩溃的主要依据是诸侯王不 再对周王室尽义务,不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解读】
分封制体制上的弊端:分封制重血缘,轻法度,
缺乏约束力;诸侯势力大必然威胁中央。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 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 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高考历史讲座
(一)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源自世界第1讲先秦至两汉时期
单元内容总揽
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政治上, 国家产生和完善, 夏商周 三代 以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 国家政权带有 浓厚的宗族色彩;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体耕作;文化上 是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成熟 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分封 春秋战 国时期 制和宗法制瓦解, 各诸侯国割据混战, 纷纷变法; 经济上, 铁器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田制崩溃,封 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私学和百家争鸣 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西汉的政治制度 (1)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诸侯势力膨胀,引发七国 之乱, 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解决了这一问题。
【解读】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 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 弱其势力。
(2)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实行刺史制度。
【解读】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存在双重关系,在亲缘 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注重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解读】 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涉及中央和地 方的关系;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涉及家族内部问 题。
【解读】 分封制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 政治不平衡、 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 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 国。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宗法制 (1)含义:用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 统治。 (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 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解读】 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 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 预防和惩治腐败。
(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
【解读】
汉朝的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廉(品德),这相对于
世官制是一种进步,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4)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 权,形成中外朝。
【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获得发展的原因有:生产工 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水利工程的修建; 农民生产积极性比较高。
(3)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 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 (1)商周时代, 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 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封建土地私 有制具体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 农土地私有制。 水利的兴修 中国古代以水利为主题的专篇有《河渠书》 《沟洫志》 ;战国 时的著名工程有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的郑国渠, 以及使四川 成为天府之国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
秦朝的政治制度 (1)统一全国:到公元前 221 年,灭六国,统一中原,扩大了 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地方设郡县: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 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解读】
西周被称为 “ 私天下 ” ,而秦朝被称为 “ 公天
主干知识梳理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含义:为了周王室的统治,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 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解读】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子弟),他们的位置多是富庶
地区或战略位置重要的地区。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 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受封的诸 侯在他们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