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工业设计史第十一章走向多元化PPT课件
工业设计史第十一章走向多元化PPT课件
15
“高技术”风格也最先在建筑学中得到充 分的发挥,并对工业设计产生重大影响。其中 最为轰动的作品是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 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设计者是英国建筑师皮 阿诺(Reuzo Piano)和罗杰斯(Richard Rogers)。
16
他们对自己设计的解释是:“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容 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中心。”
19
波普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 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 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 条件,就像此起彼伏的流行歌曲 一样。
1964年英国设计师穆多什( Peter Murdoth)设计了一种“ 用后即弃”的儿童椅,它是用纸 板折叠而成的,表面饰以图案, 十分新奇。
20
意大利的波普设计体现出软雕塑的特点,家具的设计在体型上含混不清, 并通过视觉上与别的物品的联想来强调其非功能性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大楼不仅直率地 表现了结构,而且连设备也全部暴露了。 面向街道的东立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 各种“管道”,红色的为交通通道, 绿色的为供水系统,蓝色的为空调系统, 黄色的为供电系统。面向广场的西立面是 几条有机玻璃的巨龙。一条由底层蜿蜒而上 的是自动扶梯,几条水平方向的是外走廊。
17
阿基佐姆设计的“米斯”椅
14
“高技术风格(High-Tech)”
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 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 罗维于20世纪40年代末设计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 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该机采用了黑白两色的金属外 壳、面板上布满各种旋钮、控制键和非常精确的显示 仪表,俨然是架科学仪器。
“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
新现代主义的出现受到流行的视幻艺术(OP艺术 )的影响。视幻艺术是一种利用人们的视错觉来达到 某种艺术效果的平面设计艺术;在产品设计上,视幻 艺术的影响是所谓的“硬边艺术”,多采用圆柱体、 立方体等简单的几何形状,选材上广泛应用不锈钢、 镀铬金属、玻璃等工业材料,表面处理偏爱材料本身 的质感。
18
三、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Pop)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 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 现主义倾向。
波普风格主要体现于与年轻人有关的生活用品 或活动方面,如古怪的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 等。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 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它追求大众 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 。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 彩。
8
产品的设计不是强调个性风格,而是产品的内在 使用质量和生产工艺,因而使同类产品在造型上 彼此雷同,若非内行,很难从外观造型上判别出 生产厂家。这种“无名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 着工业设计的主流,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安德瑞生设计的F78型电话机
日本富士施乐公司生产的数字彩色复印机
9
二、新现代主义与高技术风格
10
11
“新现代主义”的兴起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60年代商业机构和办公室剧增,对工业 设计产品需求量很大,如家具、室内装饰和办公 用品等。对这些场合来说,有必要体现出商业界 的秩序与效率,因此设计应有冷漠、正规、中性 的外观特征
12
OMK设计的圆桌和可叠放椅
13
克雅霍尔姆设计的钢片椅
4
一、理性主义与“无名性”设计
在设计的多元化潮流中,以设计科学为基础的理 性主义占着主导地位。它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的活动 ,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 个人风格,因而体现出一种“无名性”的设计特征。
5
它与早期现代主义不同,并不着意于艺术与 技术的结合上,而是试图为设计确定一种科学的 、系统的理论,即所谓用设计科学来指导设计, 从而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设计科学实际上是 几门学科的综合,它涉及心理学、生理学、人机 工程学、医学、工业工程等,体现了对技术因素 的重视和对消费者更加自觉的关心。
21
POP风格的招贴
22
POP风格的展示用品
23
24
四、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 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 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 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 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3
走向多元化
现代主义:功能主义 (沙利文的名言“形式追随功能”)
后现代主义:多元化
(后工业社会(Post Industrial Society)是以 各种各样的市场同时并存为特征的。这些市场反映 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要求,每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 行为、语言、时尚和传统,都有各自不同的消费需求。 工业设计必须以多样化的战略来应付这种局面, 并向产品注入新的、强烈的文化因素。)
“高技术”风格在20世纪60—70年代曾风 行一时,并一直波及到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 高技术”风格由于过度重视技术和时代的体现, 把装饰压到了最低限度,因而显得冷漠而缺乏人 情味,常常招致非议。与此同时,另一些设计师 正致力于创造出更富有表现力和更有趣味的设计 语言来取代纯技术的体现,把“高技术”“高情 趣”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最早的讯号是名为“波 普”的艺术与设计运动。
6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无名性”为特征的理性 主义设计为国际上一些引导潮流的大设计集团采 用,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 国的布劳恩公司等。对这些大公司来说,“无名 性”设计更适于批量生产的物品,因为在批量生 产中,形式常常不得不对市场和生产技术让步。
7
索尼公司1996年 推出的电视机, 黑色的框架强调 了产品的几何性 ,正面设计除屏 幕外只有一圈窄 窄的边框,上面 仅留下一些不起 眼的显示
走向多元化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是现代主义取得决 定性胜利的时期,那么20世纪60年代以来设 计的特征则是走向了多元化。现代主义虽仍 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它在设计界的一统 天下己被打破了,而形形色色的设计风格和 流派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