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新第十一章 多元化设计(1955~1975)

11新第十一章 多元化设计(1955~1975)

三 国际主义的产品设计
代表作品:德国乌尔姆造型设计学院 和布劳恩(Braun)家用电器公司的合 作是国际主义产品设计的成功典范。
多用途厨房电器(布劳恩,1957年)
第一节 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三 国际主义的产品设计
SK4电唱机 (汉斯•古格洛特和迪特•拉姆斯,1956年)
ET22微型计算器 (迪特•拉姆斯,1976年)
玛丽莲椅子 (矶崎新,1973年)
第四节 孟菲斯设计
起源
1980 年12月,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埃托•索特萨 斯( Ettore Sottsass , 1917~2007 )和七名年轻 设计师在米兰成立了“孟菲斯”设计团体。
特点
它没有固定的宗旨,反对一切固有观念,认为
产品是一种自觉的信息载体。它将材料作为一种交
第一节 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三 国际主义的产品设计
国际主义的产品设计的特点: 1. 重视产品功能和结构的表现(后期有明显的“外观优先”的倾向); 2. 其色彩多为黑、白、灰等“无彩色”; 3. 高度统一、理性化、精炼无装饰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国际主义设计重视功能、 追求形式简洁的设计原则。
第一节 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4)呈现出多种风格混合的特征。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
一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背景
针对单调而统一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由于忽视个人的需求、过分强调 设计的作用,导致以科技为主宰的工业文化与人的需求相对立;单一化的设计形 式与社会生活多样化需求的断裂;专家精英制造的“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 化”的脱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脱颖而出,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批判、修正和超越中,掀 起了新的设计探索运动。
普鲁蒂艾戈公寓被拆毁(1972年)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
二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
代表人物
罗伯特• 文 丘里( Robert Venturi , 1925~ )、查尔斯• 詹克斯( Charles Jencks,1939~)、迈克•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查尔斯•摩尔 (Charles Moore,1925~1993)、矶崎新(Arata Isozakai,1931~)和菲利 普•约翰逊(Philip Cortelyou Johnson,1906~2005)等。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
一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背景及特点
特点
1、形式与功能并重。设计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功能,同时还应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 形式 ; 2、对古典样式的批判性继承。重视传统风格,特别关注各种古典样式,运用借用、 变形、夸张、混合等折衷手法处理古典元素 ; 3、高度强调装饰性。重视装饰、象征、隐喻的手法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与现代 主义的理性化、反装饰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
孟菲斯的设计在世界各地展出,对当
时的设计及设计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 击。 视觉冲击有余、实用性能不足。 卡尔顿书架(埃托•索特萨斯,1981年 )
第五节 新现代主义风格
起源
后工业时代的设计,一方面表现为对后 现代主义的探索,另一方面则是对现代主义 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后者被称为新现代主义 (Neo-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在设计上大量采用传统的装饰,以折衷和隐 喻的手法加以处理,充满了对于单调、理性化的现代主义、国 际主义设计的挑战,促进了设计多元化风格的发展。设计形式 上,只不过在建筑或产品外表添加一层装饰主义的外壳,核心
内容依然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架构,终究无法取代现
代主义设计风格。
“面对面”双人躺椅(斯坦利• 泰格曼,1983~1984)
德•罗的“少即多”主张的影响,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特征。
从意识形态和思想动机上来说,战后的国际主义与战前的欧洲现代主义则完全不 相同,后者在பைடு நூலகம்计上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色彩,目的是使设计真正为 人民大众服务。
第一节 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二 国际主义的建筑设计
风格:重视实用功能,讲究设计的合理性和经 济性;强调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讲究机械 化的科学性;反对装饰传统,讲究简洁的几何 造型等。
第二节 波普风格
最早出现“波普”设计风格的国 家是英国,其受到了波普艺术创作的 影响。
特点
产品设计呈现各种奇特的造型、 大胆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图案装饰、 反常规的设计观念等特点。
茶几(艾伦•琼斯,1969年)
半裸的座椅(艾伦•琼斯,1969年)
第二节 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随后波及到意大利和欧美各国。波普运动取得的成就及其显示出的 前卫性的特点,在欧美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
三 后现代主义的产品设计
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特点
受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产品设计领域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倾向,衍生出 “微建筑风格”(Micro-Architecture),尤其体现在家具和室内用品设计方面, 通过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参与,其作品在风格和形式上与后现代建筑都如出一辙。
第二节 波普风格
起源
波 普 ( Pop ) 一 词 为 英 语 ( Popular) 的简称,原意为流 行化、大众化。波普设计的产生 与战后日益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 青少年消费市场的需求有密切的 关联,体现出叛逆的设计立场。
从本质上来说,波普风格是一个
反现代主义设计的运动。
拼贴画(理查德•汉密尔顿,1956年)
第十一章 多元化设计
(1950~1975)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第二节 波普风格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 第四节 孟菲斯设计
第五节 新现代主义风格
第六节 高技术风格 第七节 解构主义风格
第八节 微电子风格
第九节 多元化设计的启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欧美各国相继步入了加裔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肯 尼思(Galbraith John Kenneth ,1908~2006 年)在其著名的经济学三部曲 1 中所描述的《丰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 ,1958年)。各国政府的重视 和经济高速发展对设计的实际需求,使世界设计界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在这 一时期,国际设计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一节 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四 国际主义的平面设计
新字体(通用体Univers、Helvetica)和新版面编排体系,展现了冷漠、高度 理性化、功能化的设计风格,与凡•德•罗的“少即多”主张十分吻合。
21种Univers字体 (约瑟夫•穆勒•布鲁克曼,1954年)
Helvetica字体 (阿德里安•弗鲁提格,1957年)
第一节 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一 国际主义设计的起源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欧美的观念结合美国的市场需求, 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1927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维森霍夫(Weissenhof)现代住宅建筑 展上,很多展品呈现出一种单纯、理性、冷漠、机械式的风格,被美国建筑师菲 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06~2005)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 在风格上,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设计都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强调功能主 义特征,注重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特点 ;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凡•
第五节 新现代主义风格
代表人物
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 , 1935~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 1917~ )、西萨•佩里( Cesar Pelli , 1926~ )、斯蒂芬•霍尔( Steven Holl , 1947~ )、安东尼•普雷多克( Antoine Predock , 1936~ )、安藤忠雄( Tadao Ando,1941~)等。
4. 注重情感的表达。关注设计与人性、环境的相互关系,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文
化环境与人们生活方式的需求。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
1972年,美国圣路易斯的普鲁蒂艾戈公寓(Pruittigoe Multistory Housing Complex)被拆毁,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结束。
流情感的媒介和自我表现的要素,重视材料本身所 具有的表现力,例如对塑料贴面材料的运用;同时, 将装饰作为设计中与结构同等重要的因素,认为是 产品本质的表现;在用色上打破常规,常常采用鲜 亮、单纯、夸张的色彩,形成一种愉快、诙谐、怪 诞的视觉效果。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餐具柜 (埃托•索特萨斯,1981年 )
特点
新现代主义风格泛指对于现代主义进行 重新研究和探索发展的设计风格。它吸纳了 现代主义的传统和原则,在依照现代主义的 基本词汇进行设计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入新 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新现代主义风格既 具有现代主义严谨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 点,又具有独特的个人表现和象征特征。 纽约世界金融中心大楼 (西萨•佩里,1991年)
卢浮宫金字塔(贝聿铭,1985年)
第五节 新现代主义风格
作用与地位
新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与后现代主义并行发展起来的、但又与之相区别的 风格流派,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审视、更新、补充和丰富,代表了现代主义设计 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
布娄充气沙发 (保罗•罗马兹等,1967年)
萨库袋子沙发 (皮尔罗•加提等, 19681969)
优瑟伐棒球手套沙发 (保罗•罗马兹等,1971年)
第二节 波普风格
波普风格有以下特点:
(1)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趣味,强调新奇特及强烈的色彩对比; (2)追求古怪、新颖和稀奇; (3)设计风格变化无常,有折中主义特点,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 ;
代表作品: 1958 年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浦•
约 翰 逊 在 纽 约 设 计 的 西 格 莱 姆 大 厦 ( The Seagram Building)、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 帝(Gio Ponti,1891~1979)在米兰设计的 佩莱利大厦(The Perelli Building)。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 (凡•德•罗和约翰逊,1958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