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仁怀市茅台镇景观风貌规划-深规院
仁怀市茅台镇景观风貌规划-深规院
建筑密度:35.8% 绿化率:29.7%
整体鸟瞰
城市设计的控制图则
提取最核心的控制要素,包括空间组织,建筑形态,交通组织及环境设计 等要素,提出地块控制指标和一系列城市设计要点,有效指导地块的开发 建设和形成整体风貌。
二.桥头地段城市设计:打造茅台核心风貌
茅台大桥两侧是城镇最具活力的地段,是未来城市的核心景观区,具有极 其重要的战略价值。规划作为茅台商业中心,集中体现茅台的地域文化和 商业活力。对桥头重点片区进行风貌建设,探索茅台风貌建设的新路径。
茅台镇面临的问题属于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阶段性的问题。 风貌规划不能仅仅着眼于空间形态,必须紧扣总体战略和系统规划。
工作内容
● 现状分析研究 ● 核心目标与发展策略
● 整体风貌规划
●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 管理导则与开发时序
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思考和要求
科学发展观——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 ● 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掠夺式开发; ● 关注社会生态环境,兼顾社会各阶层利益和发展愿望; ● 提升综合人文环境,建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达的和谐社会; 对茅台的要求和启示——由单一配套型城镇转变为和谐兼顾的新城镇
● 建立“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制定《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办法》;
● 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抢救、整理、传承与保护,成为旅游的亮点; ● 保护古城居民的居住活动,引导居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从而推动发展;
四. 风貌做“除法” :纯净统一是风貌和谐的内在要求
● 研究确定茅台的“主色调”:通过对茅台现状风貌问题分析和国内外 成功案例研究,应遵循城市设计的“二、八原则”,营造统一和谐的城 市风貌,结合茅台实际制订建设控制要素:屋顶、墙面、材质、色彩等;
千百年来 悠悠岁月洗磨着 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 茅台人的智慧孕育了绝世美酒 红军以无畏的精神在这里三渡赤水…… 美酒与碧血 激荡着荣耀与辉煌 联结历史、现在与未来 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民族之河
向世人谱写着一段不朽的神话传奇……
仁怀市茅台镇景观风貌规划
STYLE AND FEATURES-PLANNING OF THE MAOTAI,RENHUAI
茅台大桥桥头
国酒文化城 茅台酒老大门
茅台酒新大门
国酒之轴——淌过时光的河流 品味经典茅台 旅游之轴 商业之轴 文化之轴 生活之轴
体验之旅——打造旅游观光界面、体验步行感受
绿色系统——景观轴线、公共空间、绿化节点
工作内容
● 现状分析研究 ● 核心目标与发展策略
● 整体风貌规划
●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 管理导则与开发时序
城市设计:将美好蓝图转变为空间指针 一.入口段城市设计:打造茅台门户形象
由茅台酒厂新大门至老大门的环茅南路,成为进入茅台的城市入口。规划 通过对周边地块结构整合、功能调整、形象设计、道路断面设计等方面, 打造茅台镇的入口形象。
现状道路宽度:12-14米
总用地面积:110894.6 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98160.6平方米 容积率:0.88
● 制订简明有效的管理办法:在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 理办法,作为政府控制茅台建设风貌的“抓手”。
● 更严格的执行力度:一旦《茅台镇风貌建设管理办法》出台,必须由 仁怀市政府层面组织专门机构并严格执行,控制与引导茅台风貌建设。
五. 环境保护策略:逐步恢复青山绿水的生态格局
● 一切围绕赤水河的保护:赤水河作为茅台的母亲河,拥有多种珍稀特有 鱼类、珍稀植物,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赤水河作为茅台的最大财富, 污染了赤水河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所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水质污染, 并逐步恢复青山绿水的生态格局。
任务解读——为提升茅台形象提供策略研究和规划支撑
本次规划必须完成的几个核心任务:
● 从战略层面思考茅台的目标定位和发展策略 ● 从整体层面塑造茅台的核心风貌和景观特色 ● 从操作层面指导近期行动和重点地段的实施
技术路线——以目标为导向,强化策略、规划和行动之间的关联
工作内容
● 现状分析结论 ● 核心目标与发展策略
● 整体风貌规划
●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 管理导则与开发时序
区域坐标——位于中国西部黄金旅游圈与美酒文化圈
● 世界的茅台:茅台酒与法国的 柯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 并列世界三大蒸馏名酒,茅台酒 成为外国人感知中国的联想符号。 ● 中国西部黄金旅游圈:黔、蜀、 滇、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成 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茅 台的区位优势明显。
● 长征文化留青史:历史上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的第三渡就发生 在茅台渡口,这次战役成为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茅台存留的革命遗迹 也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
● 千年沧桑显风情:“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如今运盐古栈道已 不复存在,但千百年来商贸往来与地域文化交流碰撞,孕育了璀璨多姿 的民间风情。
五. 环境保护策略:逐步恢复青山绿水的生态格局
● 建构镇区绿色网络:使城市与森林 对话,通过生态廊道和线性绿化引绿 入城区,与公共开放空间和步行空间 形成绿色网络。 ● 依山傍水,城林互望:共同构成主 城区“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 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的格局。
工作内容
● 现状分析研究 ● 核心目标与发展策略
● 中国美酒文化圈:包括茅台酒、 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习酒 等名酒,构成了中国最负盛名的 美酒产地。
茅台与中枢——在整合发展中优势互补
● 茅台与中枢:各自的优势和制 约因素明显,只有在整合发展中 优势互补,共同作强经济实力。 ● 茅台酒厂与仁怀:茅台酒厂的 发展离不开仁怀的支持,仁怀的 经济发展需要茅台酒厂的带动。 ● 茅台酒厂与茅台镇:两者已经 在空间上成为紧密的整体,在空 间资源利用和发展目标上应该整 合,达到共赢。
核心目标:围绕白酒生产打造配套完 善、居住和谐、旅游发达的中国名镇
发展目标
Planning Object
● 完善的配套和一流的城市环境 ● 探索山地城市和谐的居住模式 ● 打造有突出影响力的旅游名镇
一. 工业做“加法” :使这一世界级的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 优先保障酿酒产业的发展空间:茅台镇神奇的河谷环境造就了难以复 制的“国酒茅台”,作为茅台最核心的优势资源,必须保证其价值的最 大化,将最适合酿酒的空间留给产业。 ● 预留土地、严格控制:根据土地功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区, 整合产业资源,中型酒厂“迁”和“聚”,小型酒厂“拆” 、“并”和 “转”,统筹安排珍贵的稀缺资源,并引导其逐渐形成产业集群。 ● 提高为酒类生产服务的配套产业水平:围绕白酒生产提供各环节配套 服务,形成分工有序、共享共赢的产业协同发展态势。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5.5
茅台印象——美酒文化+长征文化+山水人文
● 神奇山水酿美酒:在中国贵州连绵如涛的群山褶皱中, 隐藏着一座 神奇小镇——茅台,青山对峙,赤水中流,构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特殊 生态条件,纯净天然的绿色环境,酿造了举世闻名的国酒茅台,“天香 三千年、开国第一酒”,茅台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台地分析
总平面图
总用地面积:109985.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86304.6平方米 容积率:0.78
建筑密度:31.2% 绿化率:28.5%
透视图
城市设计的控制图则
三.长征路景观设计:红色旅游载体 绿色生态休闲
长征路与赤水河平行,因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而得名,沿途视线开阔,环境 幽静,背景山体绿化良好,以体现“红色旅游”与“绿色休闲旅游”为主 题。
● 通过对坡度和现状建设的综合分析:目前剩余的可建设用地约79公顷;
现状土地使用特点:
● 工业用地比重较大,约占40% ,且均 为大宗地块。
● 商业服务业用地比重小,仅占1.3%, 分布集中在桥头两侧河滨路沿线。
● 缺乏公园及公共开放绿地空间,没有 形成系统绿地。
● 规划区建成度高,建筑覆盖率较大。
人文景观点 滨江开放空间 标志性建筑
鸟瞰制高点
现状分析的基本结论——茅台具备的优势与面临问题
茅台具备的核心优势:
● 处于中国旅游黄金圈和美酒文化圈的区位 ● 宽广的国际知名度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充满魅力的山城风貌
茅台面临的突出问题: ● 稀缺的土地资源严重制约茅台的发展空间 ● 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形象与“名镇”要求存在距离 ● 如何协调台酒厂与镇的发展是客观的矛盾 ●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存在突出问题
基地分析——现状资源的梳理和关键要素识别
● 通过GIS三维地形模拟,茅台镇呈现“ 两山夹一川 ”的“V”型地貌特征;
高程——规划区位于云贵高原北部,整体 海拔较高,东面最高点在后湾,海拔高度 554米;最低点在赤水河下游,海拔402米 整体高差152米。 坡度——规划区内地形坡度较大,除赤水 河下游河滩地相对较平缓外,其余地形坡度 均在15%以上。尤其,赤水河西侧长征路段 山体坡度多大于45%。 坡向——规划区内赤水河东侧城镇建设区 山体坡向多为日照较少的西北向,而赤水河 西侧山体多位日照充裕的东南向坡,适宜植 被生长。
● 道路功能混杂,外围缺少过境交通 通道,大量过境交通从城市中穿过; ● 路面质量较差,没有完善的道路标 示系统,缺少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 ● 大块封闭的工业生产用地的阻碍, 出现许多人为性的断头路、尽端路; ● 自发形成的现状步行系统,缺乏体 系化、明确的步行系统,水上交通有待 发挥潜力。
● 对现状风貌特色和人文景观进行分析——延续与提升
二. 居住做“减法” :有机疏解稠密的居住人口
● 减少居住是保障酿酒产业空间的前提:茅台镇的土地资源稀缺,目前 镇区居住人口约四万人,在狭窄的空间里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保证 酿酒产业用地,必须在整个仁怀范围内统筹安排。
● 减少居住是提高城镇环境质量的保证:大量的居住人口所产生的建设 行为、能源消耗、污物排放等对城镇整体环境容量提出严峻的挑战,并 且直接影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按照总规要求人口控制在三万人左右。 ● 采取有效措施疏解人口:政府通过引导和项目启动相结合,使得环境 整治产生“效益”,将改造变成一种投资行为,从而推动人口有机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