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的萌芽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的萌芽


2、“百国春秋”与《春秋》 ——历史学来到 了民间 a.忙坏了史官——各国纷纷设史官.南董秉笔 直书
b.“百国春秋”、晋《乘》 郑《志》、楚《檮杌》 c. 孔子修《春秋》
关于“作者”的争议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 彭”。 墨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 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 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 至圣矣!”
(2)孔子历史观的二元论特征: ●动力观 a.天命论色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b.人事观因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 宪问)
《春秋》
a.断限:
隐元(前772) --哀十四(前481) b.体裁:编年 c.内容:朝聘、 会盟、战争、 自然现象
3、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纷纷变法与 百家争鸣 4、《左传》问世
a.“书名”、“作者”之争议 b.“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 ——顾炎武《日知录》 c.断限:隐元(前722)---哀二十七(前468) 体裁:编年 内容:详于春秋,优于前史。以晋、鲁、楚 三国 事为多。
●《夏小正》
●甲骨文
2、史学意识的逐渐成长 3、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字记述
● 《尚书》:
<多士>、 <盘庚>、 <召诰>
甲骨 :甲骨四堂——王观堂、罗雪堂、董彦堂、郭鼎堂 金文 :西周三大青铜器——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 文献 :《尚书》——尚书经与十三经;今古文尚书的演变、内容与 史 料价值 《诗》、《易》、《逸周书》
2、从远古传说看原始历史意识的基本特征:
(1)口耳相传、结绳刻木 (2)不是信史,胜似信史 (3)实用性原则和神秘性色彩 (4)正在形成中的历史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自然观 崇拜自然神的总倾向

(二)史学的诞生——文字、历法的创造带来了史学 的萌芽
1、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
●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两个特点:a. 世袭制的兴衰
b. 双重性职责的演变
(四)殷商神意史观的形成和西周民本观的萌芽
1、殷商——帝的至上性——天命史观 2、西周——继承与修正——信天命而重人事
一 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孕育了史学的胚胎
1、原始历史意识产生的基础——“第一个历史活动”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 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 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 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
三.同期西方史学的初探
考核要求:
分析孔子修《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理解《左传》在历史编纂学上的重要贡献; 识记重要史家孔子、左丘明及重要史著:《春 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竹书纪年》、《世本》; 分析先秦时期历史观的演变趋向及原因。
讨论:
①原始的历史意识产生 的基础和意义。 ②西周初期历史观对殷商 时期历史观的继承与修 正。
识记:
“殷鉴”
第二节 童年的成长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
教学要点:
史学逐渐走向成熟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孔子和《左传》作者的历史观、史学思想
一、动荡与变革——思考与创作:
动荡的历史和现实推动着历史家进行新的 思 考和创作 1、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春意盎然与秋 风落叶 a.铁器、牛耕 b.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初税亩,初租禾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运动观—— 发展变化与循环: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论语· 为政)
2、史学思想
(1)何以写史——认识论 a. 惩恶劝善,拨乱世,反之正。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以一定的书法 以表达 自己的爱憎。
经济、文化、自然现象(37次日食、彗星、陨石、地震、水、 旱、虫、雹——时间、地点)
不为尊者讳——“是会也,晋侯召王, 以诸侯见。”
(左· 僖· 二十八)
(3)历史文学:尤善写战争 : 长勺之战、城濮之战 准确、凝炼、生动

讨论: 识记:
①孔子修《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②《左传》在历史编纂学上的重要贡献

① 重要史家孔子、左丘明。 ② 重要史著:《春秋》、《左传》、《国语》、 《战国策》、《竹书纪年》、《世本》 ③ 名词:属辞比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总特点
1.孕育阶段:极其缓慢、有记无形(不绝对) 历史意识、朦胧史观
——胚胎
2.萌芽阶段: 有记载而无定体 有记述而少典籍 有史观而不系统 有史思而无理论
5、其它:
(1)《国语》
断限:西周末——前453 内容: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特点:国别史的新创,记言为主,别于尚书,优于尚书。 价值:《左传》之参证,《史记》之资料。
(2)《战国策》
断限、内容与作者 特点:记言为主,分国编著,文辞生动,铺陈夸张。 “史记奇崛处,自出战国策”(明:郑瑗) “文辞高古,子长实取法焉”(宋:耿延禧) 价值:史料价值与史学价值。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的萌芽 和初步成长 ——先秦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孕育和诞生
教学要点:
1、原始的历史意识对史学产生的作用
2、史学萌芽的基本条件 3、史官制度的产生 4、殷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观
(三)史官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史学诞生的助产婆
1、反映了国家的需要. 2、建置情况.(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第一章 古代史官表)
3、孔子修《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三、《左传》作者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
1、历史观
(1)动力观的二元性:
a.轻天命重人事—— 浓厚的民本思想 史墨 “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依人而行.” (左·庄·三十二) “夫民,神之主也” b.记预言信神灵. (左·桓·六)
有史官而无史家
——芽
3.初步成长阶段:史家出、史著成、史观显、史思具 4.总特点:渐进 无形 朦胧 简单 复杂 清晰 突变 有形
历史编纂学:连续性、通史性、综合性、多样性。
二.先秦时期史学发展规律探索
1.史学循着怎样的路线发展——经验性规律
2.史学发展与哪些因素相关——因果必然性规律 (1)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历史与现实 (2)史学自身发展因素——继承与发展 (3)历史家自身能力的因素——(才、学、识、德)经历 与思想
(2) 运动观的进化论倾向:
赞齐桓、晋文,赞社会变革。 晏婴语赞陈氏:“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 但过分强调“礼”、“德”作用:“初税亩,非礼也”。 (左·宣·十五)
2、史学思想:
(1)历史编纂学: (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a .以时为纲,以事为纬.事有始末,言事兼备.详于春 秋,优于前史. b.史论结合.创 “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 (2)史料学:取材广泛(故志、训典、语、令、世、百国春秋) 内容丰富 19万字 10倍于《春秋》 涉及政治、军事、
(3)《竹书纪年》
断限:夏禹——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特点:编年通史 今古本区别 史料价值
(4)《世本》
断限:黄帝——春秋(另一说:黄帝——秦) 特点:分类记事,贯通古今。 价值:史料价值,史学价值。
(5)《山海经》 (6)《穆天子传》
二、孔子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
1、历史观
(1)时代的特点——对天命观的进一步怀疑, 对人事观的进一步重视——民本观 晋国史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左昭三十二) 郑国子产:“天道远,人道迩” (左昭十八) 楚国子革:“民,天之所生。知天,必知民矣” (国语·楚语上)
比事:指排比史事。讲求史事的详略取舍,以体 现著书宗旨。 b. 疏通知远——殷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如何写史——方法论
a.编年记事,记时法:年、时、月、日 b.详近略远、多闻阙疑、慎重征信 (史料学)
c.褒贬义例与直笔书实的矛盾
d.简练与过简的矛盾 18000字 242年
议: “属辞比事”
“约其文辞而旨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