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二、两汉史学
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成长时期。
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
修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
河。(纪传断代史)
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

纪》一书,开创了编年断代史。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
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 (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范烨(yè )的《后汉 书》、 陈寿的《三国志》 (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通史, 有断代史;从体裁上看,纪传体的地位得到巩固,编 年体蓬勃发展,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
(4)这部史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 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 的历史人物。
2、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史记》 体例而略有变更。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范晔 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纪传体与“正史”有密切的关系。“正 史”是特指由清乾隆帝诏订的二十四史,二 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 年间下诏编订整理的。总计3229卷,记载了 上至黄帝,下至明末共四千多年史事。
一、编年体
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 历史事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这 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 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
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编年史。 鲁国太史左丘明撰成的
《左氏春秋传》代表了先秦编年体史书的
最高水平。荀悦《汉记》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 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南宋有《续资 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 。陈鹤编 《明纪》。属于明代编年史。

《周书》(唐· 令狐德棻fēn等)


《隋书》(唐· 魏征等)
《南史》(唐· 李延寿)


《北史》(唐· 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 刘昫xù等) 《新唐书》(宋· 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 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
《宋史》(元· 脱脱等)


《辽史》(元· 脱脱等)
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
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
首创纪事本末体,为我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
新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
六、明清史学
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1)私人修史之风兴盛。明代著名思想家李 贽著《藏书》、《续藏书》,王夫之的《读通鉴 论》,《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 的《明夷待访录》
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褒
贬、别善恶”即通过历史褒贬忠奸,区别
善恶,惩恶扬善的史法和轻鬼神、重人事
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学
之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
《春秋》、《左传》、《世本》、《竹书
纪年》。
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言体史书,
如《国语》、《战国策》等。
60甲子,即“花甲子”,因为天干与地支插
花着配合,所以称为“花”。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宋末元初人马端临仿《通典》体 例,撰成《文献通考》,记事自上古至 南宋宁宗时期。
马端临搜集资料,一是靠书本的 记载,就是“文”;二是学士名流的议 论,就是“献”。作者详加考证,去伪 存真,区分类目,排比编纂,就是“通 考” 。
典制断代史主要有“会要”和“会典”二 类。
会要为分立门类记载典制的史书,多为私 人撰修。如唐代苏冕的《唐会要》,清代杨晨 的《三国会要》;
(6)官修史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 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 《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 有《大明会典》、《明实录》、《清实录》、 《清会典》。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
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之结合,是 中国古代史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内容:各朝各代的浩如洇海的史籍,全面地, 连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形式: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清 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将史部书籍分为 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志、载记、 诏令奏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地理、目录、 史评、史抄
《尚书》中记载了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 最早的文献总集。 《诗经》中的《公刘》、《绵》等一些诗篇, 反映了周王朝某些历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 以视为汉族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周 部落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
学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鲁国的
《春秋》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开
四、政书:典章制度史
史学界一般把以事为中心,记述典章制 度的史书叫政书。 综述典章制度的典制通史创始于唐代杜 佑的《通典》。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 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将历代典制分为食货、 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九门,每门又分若干目。每目皆标有目名, 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述历代典制。


1. 干支纪年。 据说出自黄帝时代,萌芽于西汉, 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
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
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是指十天干,即: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 “支”是指十二
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共有60组,称为
在编年体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分 支:“起居注”,“实录”和“纲目”。
“起居注”是帝王言行的记录,魏晋以 后有起居注的编修。 “实录”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史事的 编年体史料长编,即大事记。 “纲目”是编年记事的一种形式,它以 编年形式叙事。每叙一事,先拟标题,叫纲, 其下简单叙事,叫“目”。
编年体的优点是便于查考历史事件 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 的联系,并可避免叙述重复。
缺点是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 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 的事迹。一个人的活动,散见于各年 之中,难以完整系统地记述其生平事 迹。
二、纪传体
纪传体,“纪”是指皇帝的传记, 按年编写;“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 记。按这种体裁写的史书叫纪传体史 书。本纪,列传是纪传体的主体,故 称纪传体。 1、纪传体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会典是记载一代典章制度的史书,但它将 一代典制分记于各有关官衙之下,而且多为官 修。如《唐会典》、《明会典》、《清会典》 等。
五、史评
史评体著作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 一是史书评论,对史学著作进行评论。 这种史学评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是开 端,《汉书〃司马迁传》是其发展。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立《史传》篇,专门评述史 学著作。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史学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具有崇高 的地位,成就巨大。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 可观,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比较完整、系统 的记载。 史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 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十二生肖

大约在东汉时期(或魏晋时代)起, 民间把12地支附会为12种动物,即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yinyue/20121210/6cc bd0a0f4875bdb.html
《金史》(元· 脱脱等) 《元史》(明· 宋濂等) 《明史》(清· 张廷玉等)
纪传体的优点:以人物为中心,便
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而且有范
围更宽广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
展的复杂局面。
缺点: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 (志)等篇中,不能完整叙述每一历史
事件的过程。
三、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有头有尾、 有本有末、完整叙事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按事件和主题,把《资治通鉴》一书中分散的 史实联贯叙述。这样避免了一件事在书中记载 零散、互不相联的缺点,有利于读者集中和全 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因此这种体裁对后来的史 书写作,有很大影响。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史记》(汉· 司马迁)
《汉书》(汉· 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 《三国志》(晋· 陈寿) 《晋书》(唐· 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 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 萧子显)
《梁书》(唐· 姚思廉) 《陈书》(唐· 姚思廉) 《魏书》(北齐· 魏收) 《北齐书》(唐· 李百药)

“公 元”( anno Domini 拉丁文, 以 A .D .表示,意即 since Christ was born), 基督降世以后之义 , 又译“主后”) 一词来记录事件的日期。
17世纪时又增加了缩略词“公元前” (ante Domini,即before Christ, B . C .), “基督降世以前”之义 , 又译“主前” 以表示事件发生在基督诞生之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