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学

中国古代史学


• (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考证史 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果。重 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等。 • (4)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 量之多、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
(5)史评史论在明清时期有 了新的发展,以清代章学城的 《文史通义》成就最大。 (6)明清两代的官修史书,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 何一个时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 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书有《大明会典》、 《明实录》、《清实录》、《清会典》。 “清通”(《清文献通考》、《清通典》、 《清通志》)等。乾隆年间官刻《二十四 史》。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学发展历程和巨 大成就,把握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地 位及其辉煌的成就,从而对古代史学有 一个宏观上的了解,以便继承古代史学 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点: 1、古代史学的主要形式:编年史、纪传史、 政书、纪事本末、史评。介绍其内涵及代 表作。 2、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结合史学家的 事迹及其作品,分析归纳古代史学的优良 传统。
典制断代史主要有“会要”和“会典”二 类。 会要为分立门类记载典制的史书,多为私 人撰修。如唐代苏冕的《唐会要》,清代 杨晨的《三国会要》; 会典也是记载一代典章制度的史书,但它 将一代典制分记于各有关官衙之下,而且 多为官修。如《唐会典》、《明会典》、 《清会典》等。
•五、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有头有 尾、有本有末、完整叙事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他按事件和主题,把《资治通鉴》一书中 分散的史实联贯叙述。这样避免了一件事 在书中记载零散、互不相联的缺点,有利 于读者集中和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因此 这种体裁对后来的史书写作,有很大影响。
东汉时,班固沿用《史记》的体例,编修 成《汉书》,(即《前汉书》),此乃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东汉末年,荀悦奉献帝之命,写成《汉纪》 一书,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
(三)魏晋南北朝史学
这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主要表 现在: : (1)史著数量大为增加。范烨 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 (2)史著种类繁多。从记事时限上看,有 通史,有断代史;从体裁上看,纪传体的 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蓬勃发展,人物传 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类史籍也大量 涌现。 • (3)这一时期,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 位。
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是中国史学的 又一优良史学优统。 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就 出现了编年史。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便有 了持续不断的记载,上下五千年,几乎每 年都有史可查。
•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在中国历史上,以史为鉴的思想由来已久。 •西周的统治者宣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 不可不鉴于有殷。” •《战国策》中指出:“前事之不忘,后世之 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 也。故治之可资,唯在一心,而使特其鉴 也。”
关 羽 夜 读
孔子编订的《春秋》是我国现
春 秋
的 明 的《 年体史书的
编年史。


春秋 》 编 。 《 记》 。
• 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代表了中国古代编 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 。 • 南宋有《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 鉴》 。 • 陈鹤编《明纪》。属于明代编年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编年体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几个分支, 主要有“起居注”,“实录”和“纲目”。 •起居注是帝王言行的记录,魏晋以后有起 居注的编修。 •实录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史事的编年 体史料长编,即大事记。 • “纲目”是编年记事的一种形式,始创 于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它以编年形 式叙事。每叙一事,先拟标题,叫纲,其 下简单叙事,叫“目”。问世以后,为后 代史学家所效法。
从形式上来看,中国古代史学形式多样, 品种齐全、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 景象。清朝乾隆时期编的《四库全书总 目》,将史部书籍分为15类:正史、编年、 纪事、本末、别史、杂志、载记、诏令奏 议、职官、政书、传记、时令、地理、目 录、史评、史抄。
二、(编年体) 按照年、月、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 迹的史书,称为编年体。这种体裁的优点 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 时间观念。
解放后,二十四史重新整理,流行版有中 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宋书》、《南齐书》、《梁书》、《陈 书》、《魏书》、《北齐书》、《周书》、 《隋书》、《南史》、《北史》、《新唐 书》、《新五代史》、《宋史》、《辽 史》、《金史》、《元史》、《明史》、 《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 史。后来又有人把《新元史》、《清史稿》 放进去,合称“二十六史”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的 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鲁国的《春 秋》一书。它不仅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 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而且形成了“寓 褒贬、别善恶”即通过历史褒贬忠奸,区 别善恶,惩恶扬善的史法和轻鬼神、重人 事的史观,因而孔子被学者们尊为中国史 学之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 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世 本》、《竹书纪年》。另一类是以记言体为主的心 言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二)两汉史学 两汉是中国史学的确立时期,成长时期。 司马迁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 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 “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宋末元初人马端临仿《通典》体例,撰成 《文献通考》,记事自上古至南宋宁宗时 期。 马端临搜集资料,一是靠书本的记载,就 是“文”; 二是学士名流的议论,就是“献”。 作者详加考证,去伪存真,区分类目,排 比编纂,就是“通考” 。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后人 合称为“三通”。 •清乾隆年间,诏修“续三通”和“清三 通”。清代官修“六通”与“三通”合称为 “九通”。 •1935年,商务印书馆将民国初年刘锦藻的 《清朝续文献通考》,与旧有的“九通”合 印,称为“十通”。
上有《绎史》(从远古至秦末)、《左传 纪事本末》(春秋时期); 下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 《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末》。
•六、史评 •史评体著作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 •一是史书评论,一是史事评论。 •史事评论就是史学家对历史事实进行评论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的史论专篇。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3)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首创 纪事本末体,为我国史苑又增添了一个新 品种,这是中国历史编纂法的一个重要创 造。 (4)宋代的"金石学"独具特色,成绩斐然。
(六)明清史学 明清史学是我国史学的嬗变时期。 (1)这一时期,私人修史之风兴盛。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藏书》、 《续藏书》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宋论》,顾炎武的《日知录》、黄 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2)明清两代,类书、丛书的编修 达到了高潮,明《永乐大典》、清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都 代表了类书,丛书的最高成就。
•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史记》体例 而略有变更。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是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时,范晔 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纪传体与“正史”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 们说的“正史”是特指由清乾隆帝诏订的 二十四史,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二十 四史是清代乾隆年间下诏编订整理的。总 计3229卷,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明末共 四千多年史事。
史书评论就是对史学著作进行评论。 这种史学评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 是开端,《汉书·司马迁传》是其发展。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立《史传》篇, 专门评述史学著作。 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章学城的《文史通义》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 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序》中明确提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的著史宗旨。 •历史上的史学家都是通才,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无所不通,人事、天事无所 不晓。此谓学兼天人。
(五)五代、宋、元史学 五代、宋、元是我国史学继续发展的时期,其 中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这一时期史学的成 就主要表现在: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 修成的正史有: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 五代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 书》。元朝脱脱的《宋史》、《辽史》、和《金 史》。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史巨著, 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 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同考》。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的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一)、远古至秦汉的史学: 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殷商和 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 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尚书》中记载了 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国最早的文献 总集,《诗经》《大雅》中的《公刘》、 《绵》等一些诗篇,反映了周王朝某些历 史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汉族 史诗。《大雅》中的有关篇章提供了周部 落的发祥、发展创业、立国的史料。
•纪传体的优点是: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考见 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而且有范围更宽广 的历史容量,便于通观历史发展的复杂局 面。 •其缺点是记事分散于本纪、列传、书(志) 等篇中,不能完整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过 程。
四、政书: 四、政书:典章制度史 在史学界,一般把以事为中心,记述典章 制度的史书叫政书。 综述典章制度的典制通史创始于唐代杜佑 的《通典》。他花了36年时间,撰成通典 200卷。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 玄宗天宝末年。全书将历代典制分为食货、 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 防九门,每门又分若干目。每目皆标有目 名,其下以朝代先后为序,依次记述历代 典制。
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首先,中国史学在古代学术领域 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 (2)其次,我国古代史著的数量相当 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完整的记 载。 (3)再次,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 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 方方面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