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1.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案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对于环境问题,只有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环境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是学习各类环境问题的基础。

本课的内容要求通过分析、归纳,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二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三是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两种分类方法。

2.通过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通过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讨,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

【重难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本课重点和难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全球性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问题,人口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根本原因;资源问题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的发展观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

二是通过分析环境问题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考察学校或家庭所在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还是生态破坏?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污染源主要有哪些?如果是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有哪些?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

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

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

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课堂活动设计】探究活动1:研讨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内容解析]环境问题一般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需要强调:环境问题的产生以人为原因(即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为主。

环境问题按表现形式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联系教材图1-2-1、1-2-2、1-2-3、1-2-4进行分析。

同时,可以联系第一小节图1-1-16分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这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同时要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要有正确认识,但不能绝对化,要强调教材上所说的“一般来说”。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工业发达,故而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而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故而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

同时,一般来说,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农村地区,以农业活动为主,因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要结合教材上的图和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分析。

以我国北方频繁发生沙尘暴现象分析二者的“复合效应”。

自然原因:(1)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2)产生对流运动的不稳定因素(3)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地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

探究活动3:研讨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内容解析]采猎文明时期出现了一气候危机和食物危机为代表的生态问题;农业文明时期出现了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期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

探究活动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1、阅读“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图,说出世界人口在空间分布和增长方面有什么差异?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材料一:据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成因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问题一:(1)材料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根据必修三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并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备选项:a.人口增长 b.土地退化 c.过度开垦 d.人口压力大 e.水土流失材料二:缩小了的洞庭湖图2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每年雨季来临,长江水位暴涨,水位高于洞庭湖,江水注入湖泊,洞庭湖起接纳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冬季相反。

因此,洞庭湖对长江水位起天然的调节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湖底抬高,特别是周围地区为了生产而围湖造田,使湖面减小,仅1977年到1985年,其水面就减小了46%。

这样,其分洪能力大大降低,致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中下游地区洪水暴涨,险象环生,直至造成大堤决堤,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问题二:围垦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材料三:内蒙古草地的退化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牧业为生。

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使牧区的范围缩小了。

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保护,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土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

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冬春季节我国北方频发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的开垦、沙化有关。

问题三:开垦草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材料四:阅读课本图1-2-17“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探讨:(1)财富越多,生活质量就越高吗?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质量的影响?(2)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差异?3.根据以上案例可以得知,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概括地说,哪三类人类活动造成了当代环境问题?4.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5.造成目前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又是什么?[内容解析]阅读“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图,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空间分布和增长方面的差异是亚非拉:基数大,增速快;欧美澳:基数小,增速慢。

通过材料一分析得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巨大的人口压力。

并引导学,理解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资源 需求增加 大量索取资源 生态恶化 环境人口增长快 废弃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污染 问题通过材料二分析得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二是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图1-2-13,理解资源不合理利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人口持续增长不可再生资源经济迅速发展可再生资源 利用速度超过补给、再生速度 资源破坏、恢复困难,生存环境退化、恶化通过材料三、四分析得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三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得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造成目前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和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典型例题】读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3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A —B 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 __;B —C 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 ___。

(2)图3中A —B 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双选)( ) A .航天工业 B .煤炭工业 C .钢铁工业 D .微电子工业(3)人类社会处在A--B 阶段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进入C 阶段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可持续发展。

(5)列举你日常生活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具体做法________、_______。

(列举两例)解题指导:完成本题需要读懂图的结构,找到曲线变化的拐点、相交点,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图中获取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

参考答案:(1)A 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2)B 、C (3)人口压力巨大 资源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要能从人口、资源及经图3济发展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合理即可)(4)经济生态社会(5)略【重点图像】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解析】纵观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走的是以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特征的重工业化特点十分明显。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必将限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通过对60多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了环境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曲线,人们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验证:Stern,Ekins,Dinda等人的研究,对发达国家与地区普遍适应EKC理论,如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

吴玉萍等对北京部分污染指标的研究得到了明显的倒U型曲线特征,张晓根据人均废气排量,人均SO2与人均GDP的关系得出了倒U型的弱EKC。

【拓展知识】中国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 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