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4.9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练习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4.9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练习题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读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天然气管道和沿线环境建设规划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中亚三国出口天然气管道和沿线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滨里海输气管道输送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陆上天然气资源B.跨里海输气管道、纳布科输气管道沿线气候环境更恶劣C.土库曼斯坦—印度输气管道的环境意义主要是促进沿线降污减排D.中亚—中国输气管道天然气消费地主要是我国新疆2.东、南、西、北4个方向天然气外输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中亚()A.发挥中亚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的发展B.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C.增加中亚资金流出量,进一步发挥区域协调效应D.保护植被,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气候特征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全长1432千米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有效缓解了首都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地区最需要调水的月份是()A.1~5月B.6~8月C.9~10月D.11~12月4.为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最有效的措施是()A.实行季节性水价B.修建水库C.提倡节约用水D.增加引水线路杭州市千岛湖配水工程于2014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通水。

根据设计,配水工程输水线路中有九成以上线路走隧洞。

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该工程()A.为保证水质的优良,沿线多采用管道输水B.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建设难度小C.千岛湖水质优良,是杭州唯一的水源地D.因地势原因全程须逐级提水,耗能大6.该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A.千岛湖水体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B.极大改善沿线水质,使水价降低C.在千岛湖作为取水口,将会减小下游取水所承受的沿途水环境污染压力D.可能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杭州城区地面下沉青藏高原拥有庞大的淡水资源,“藏水北调”的设想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论。

读下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B.常发生凌汛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8.“藏水北调”工程不会()A.诱发沿线地质灾害B.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C.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D.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兰郑长管道起于甘肃省兰州市,止于湖南省长沙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67个县市。

该工程是国家实施西油东送、北油南调战略工程的具体体现。

读兰郑长输油管线示意图,回答9~11题。

9.兰郑长管道跨越的地形区包括()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内蒙古高原10.在沿途的配套油库中,中石油投资3.6亿元打造的郑州油库扩建工程,在河南7个油库中容量最大。

扩建郑州油库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B.交通便捷C.市场需求量大D.运营成本低11.修建兰郑长输油管线的积极意义有()①实现西部资源与石油消费地区供需的对接②有利于油品安全、平衡、高效运输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④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部署提供保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综合题12.读我国煤炭及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2)长三角地区需要调入大量能源的原因有哪些?(3)西气东输工程还不能彻底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短缺问题,请你从开源方面提出两条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

(4)山西省除了通过公路、铁路运输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以何种形式向外输出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来西亚西部略图。

材料二马来西亚的橡胶和锡矿产地基本重叠分布在山麓地带,形成世界驰名的“胶锡地带”。

这里集中了马来西亚大部分城镇,其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内均占绝对优势,堪称国家之精华所在。

材料三历时三年建设的中缅天然气管线于2013年10月20日全线贯通。

中缅天然气管线起点位于缅甸西部皎漂港,终点位于我国广西贵港,输气能力为每年120亿立方米。

投产后的中缅天然气管线结束了滇、黔、桂地区没有管道天然气的历史。

我国西南地区的天然气能源大动脉格局初步形成。

中缅油气管道为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双管线,如下图:(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锡矿产地集聚于马来西亚西部地带的原因。

(2)中缅油气管道线路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3)中缅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对于缅甸有何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2『解析』第1题,滨里海输气管道天然气资源由土库曼斯坦里海大陆架和西部陆上气田、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组成;跨里海输气管道、纳布科输气管道沿线受西风影响较大,气候相对优越一些;土库曼斯坦-印度输气管道可以为沿线提供大量优质的天然气资源,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大气污染程度;中亚-中国输气管道天然气消费地主要是我国东部沿海。

第2题,国际天然气跨区域调配中,中亚具有的是资源优势,经济、技术优势主要是在天然气输入地区;增加中亚资金流入量;天然气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保护植被,改变区域气候的一些性状,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区域气候特征。

『答案』1.C 2.B3~4『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北京冬春季节降水少,其中11~12月份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农作物需水量少;而1~5月份,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同时农作物正值生长期而需水量大,此时水资源最紧张。

故北京地区最需要调水的月份是1~5月。

第4题,从武汉地区河流流量图中可看出,水源区最适宜调水的季节是夏秋季,水库具有调节水量季节分配的作用,故可采用修建水库的方法来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答案』3.A 4.B5~6『解析』第5题,可用排除法来作答。

该输水线路基本与富春江流向一致,则可自流;九成以上线路走隧洞,说明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杭州附近有水库,应该是其水源地。

故A 项正确。

第6题,依上题分析,千岛湖水直达杭州,则水质有很大改善。

注意沿线采用管道输水,不会对沿线水质、水量有太大影响。

『答案』5.A 6.C7~8『解析』第7题,雅鲁藏布江属于我国季风气候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所处纬度较低,不会发生凌汛;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

第8题,“藏水北调”工程沿途地质条件复杂,会诱发沿线地质灾害;水资源的调入,会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冰川融化与气温变化有关。

『答案』7.D8.B9~11『解析』第9题,该管线主要跨越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地区。

第10题,油库扩建,归根结底与市场需求量大有关。

第11题,该管线的修建有利于缓解区域间能源紧张的局势,而且相对安全、高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

『答案』9.B10.C11.B12.『解析』本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资源赋存和资源需求的空间分布不一致,二是大多数资源不可自行流动。

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既与我国资源东少西多、资源需求东多西少的现状有关,也是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据很大比例,导致我国环境质量下降),且今后我国油气开发的重点在西部地区。

(2)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资源的需求量大,然而,从资源地区分布来看,该地区常规能源缺乏。

(3)开源指寻找新的能源,包括多元化油气的来源,如从国外进口油气产品;还包括开发附近地(海)区的油气资源;还可以从开发其他类型资源入手进行分析。

(4)除煤炭外运外,山西煤炭的输出还采用了变输煤为输电的方式,即在山西建设火力发电站,然后将电力资源向我国东部电力需求较大的地区输送。

这种方式减少了煤炭的运输量,缓解了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还减轻了电力输入区的环境污染,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答案』(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

(3)从国外进口油气产品;充分利用近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核电、风能、海洋能等其他替代能源等。

(4)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

减轻对交通运输的压力;减轻对电能输入区的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效益高。

13.『解析』(1)锡矿形成及富集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先由岩浆活动形成锡矿,后受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锡矿富集区。

(2)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形、河流等;二是社会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等。

结合题目信息可知,该管道穿过热带季风气候区,多高温多雨天气,给现场施工造成诸多不便;沿线多为山区、丘陵,地形地质条件恶劣;管道穿过多条河流,施工难度大。

同时,缅甸当地基础设施和社会依托条件较差,增加了管道建设的难度。

(3)工程建设的意义一般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阐述。

『答案』(1)锡矿原生于中央山地花岗岩侵入体接触带(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形成岩浆岩),矿体经风化侵蚀,由河流冲刷携带至下游地区;在山麓地带,因坡度骤然变缓,水流携带能力减弱,锡矿因比重大较早沉积下来,形成一批锡矿富集区。

(2)管道穿过热带季风气候区,多高温多雨天气,给现场施工造成诸多不便;沿线多为山区、丘陵,地形地质条件恶劣;管道穿过多条河流,施工难度大;缅甸当地基础设施和社会依托条件较差。

(3)为当地工业、商业和居民提供清洁、高效、便捷的天然气,提高沿线居民生活质量;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能够缓解当地生态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