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九下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写法特点。

2、掌握重点词语。

3、了解主要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4、掌握议论文文体知识,掌握并熟练运用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5、了解辩论的相关知识并参与辩论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导入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九下第四单元。

这是一个议论文单元。

复习内容:一、文学常识: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培根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实验哲学之父”,“是近代自然科学直接的或感性的缔造者”,也是现代生活精神的伟大先驱。

主要著作有《新工具》、《培根随笔》、《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他曾在《新工具》中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2、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4、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重点词语:藻()饰狡黠()诘()难要诀()真挚()吹毛求疵()开卷有益惆怅()渲染()暮霭()意jìng( ) 浮光lüè( )影礼bài( ) chóng( )高气gài( ) 愤kǎi( ) bó( )斗广bó( ) 意蕴(yì yùn)附丽(fù lì)姑且(gū qiě)蛾眉(é méi)寂寥(jì liáo)谚语(yàn yǔ)譬如(pì)鸟笼(lóng)笼(lǒng)统称(chēng)赞铢两悉称(chèn)吐(tǔ)痰呕吐(tù)肚子(dǔ zi)作为食物的动物的胃肚子(dù zi)1.腹部的通称。

2.物体圆而凸起像肚子的部分。

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轻描淡写(qīng miáo dàn xiě)目不忍睹(mù bù rěn dǔ)信手拈来(xìn shǒu niān lái)栩栩如生(xǔ xǔ rú shēng)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歌谣(yáo)契(qì)合旷(kuàng)远海啸(xiào)苟(gǒu )安拘泥(jū nì)(ní)泥土拘泥(nì)怒号(h áo)号(hào)角鉴(jiàn)别签(qiān)名契(qì)合提纲挈(qiè)领三、文章内容:1、《谈读书》:阐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2、《不求甚解》:首先树立“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个批驳的靶子,然后阐述“不求甚解”的出处、含义,并举出列宁、诸葛亮、陆象山等人的事例论证“不求甚解”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最后总结作者的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3、《山水画的意境》:提出并论证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4、《无言之美》: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接着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达意。

再接着具体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从正面论述“无言”比“言尽”更能表现美;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越大越深越真切。

5、《驱遣我们的想象》:文字是一道桥梁,连接着作者和读者。

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读者想做到的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四、主要写法:(一)《谈读书》:第一,运用比喻说理。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一组比喻,来证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的观点。

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生动形象。

第二,运用排比论述。

如“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等,这些语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相同点或不同点更加明显,使论辩有力,气势贯通。

第三,运用归纳论证。

例如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一部分,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最后引用名言归纳出论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由于前边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很令人信服。

(二)《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1、细腻翔实的道理论证。

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

在第8段引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正反两面的举例论证。

第5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来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6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介绍古人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经验。

2、平易简约的语言。

和培根的《谈读书》中生动的语言相比,本文语言更显得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

3、丰富多彩的段式。

全文的段落模式非常丰富,基本上是一段一个模式。

(三)《山水画的意境》思路清晰,层层阐述这篇文章从多个层面阐释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入手展开论述,层层阐述了“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深刻认识事物产生情感”“意匠是传情达意的方法手段”等观点,从而让读者对意境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在论证“山水画重要的是表现精神实质”时,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用事例论述了“有了深刻的感受就有了独特的意境”的观点。

文中多次以古诗词为例,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使论证更具体,更充分。

(四)《无言之美》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作者的观点。

(五)《驱遣我们的想象》1、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2、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五、名言警句: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4、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5、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6、文字是一道桥梁。

7、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六、口语交际:辩论(一)辩论的原则和技巧1、表达清晰,声情并茂。

2、观点鲜明,协同作战。

3、善于聆听,快速反应。

4、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有力。

5、辩论既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

课堂练习1.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不求甚解》是邓拓的议论文作品,文章主要是为了议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B.《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C.《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

D.《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解析:C项中提及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应该是宋词而不是元曲。

】2.根据以下辩题,选择正方或反方辩题,写一个辩论片段,在班上交流。

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第2课时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议论文的文体常识,了解议论文的考点。

2、熟悉议论文考察的题型,训练解题思维与技巧。

3、能找出论点、论据,并简要分析论据的作用。

文体知识回顾:1、议论文的三要素:2、论证方法:3、议论文的基本思路:4、议论文的语言:考点风向标——剖析中考考点,明确试题动向中招议论文考点和分值2014年《阅历与读书》1、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材料放在哪一段比较合适?阐述理由。

2015年《为什么不读经典》1、结合全文的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4、下面哪一个材料可以作为第六段的论据,试分析理由。

2018年《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1、应当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原因? 2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3、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请阐述理由。

2019年《一起做“读书种子”》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问题归类:1、中心论点?2、开头段的作用?3、从哪些方面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4、全文或者某一段的论证思路?5、辨析某一论据可以放在哪一段?6、论证方法及其作用?7、谈阅读体会?题型归纳:1、判断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