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新版ppt课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新版ppt课件

目标: 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 一般在10-12h以内,控制DKA
注:仍需要4-6小时复查血糖
.
三阶段疗法(三)
第三阶段:过渡到常规胰岛素治疗
条件
1)当病人血糖稳定 2)正常规律进食 3)酮体消失时
疗法:
1)胰岛素改为4次,iH 2)胰岛素泵(皮下)
.
纠正酸中毒:
补碱慎重!!!
1)轻中度DKA:无需补碱
.
3、发病机制
胰岛素 升糖激素
血糖高 但利用 障碍
脂肪动员
游离脂肪酸
丙酮、 乙酰乙酸 β羟丁酸
血浆渗透压 渗透性利尿
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
pH正常:酮症 pH<7.35:酮症
酸中毒
循环衰竭、肾衰竭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昏迷
.
4、临床表现
原糖尿病症状加重:肢软无力,极度口渴,多饮多尿 ,体重下降。
一般不超过9.65mmol/h,相当于氯化钾 0.75g/h (1.5g/2h)
—— 切忌静推,不得渗出血管外 使用微量注射泵:经中心静脉输注速度:5~15 ml/h
(6.65~20 mmol/h)
如病情需要,可达20~40mmol/h,最好有心电监护。
.
三、良好的护理至关重要
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良好护理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诱因之表现:各种诱因疾病均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
.
请特别关注:DKA时的脑组织损害
——脑功能紊乱和脑水肿 机制
糖利用障碍:脑细胞依靠酮氧化,但供能不足 酸中毒:对脑细胞功能有抑制作用 脱水较重: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影响脑功能 DKA时常伴有感染、心梗、心律失常、心衰等循环
障碍:引起脑供血、供氧不足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一)补液 是抢救DKA首要的、极其关键的措施。
①改善有效组织灌注,使胰岛素的生物效应得 到充分发挥。
②扩容、改善低血容量、纠正休克 ③肾血流量增多、尿量增加、促使尿糖和尿酮
体排出 ④扩容后使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减少,抑制脂肪
分解、消除酮体
.
静脉输液治疗要点
要求: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
要求医护人员: 敏锐的观察能力 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
.
严密观察病情
1)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2) 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防止严重失水或补液不当 3) 定时测定血钾、钠、钙、氯,防止电解质紊乱加重 4) 观察血糖、尿糖的变化,严防低血糖。 5) 观察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变化 6) 观察神志、意识等中枢神经功能
血PH快速升高可使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升高 加重组织缺氧, 加重或诱发脑水肿
补碱过快会促使K+向细胞内转移 出现反跳性碱中毒
.
其他治疗
1、积极有效控制感染
感染是最多见的诱因; DKA可引起低体温, 但血白细胞升高,
——不能以有无发热或血象改变来判断 积极寻找感染源,及时有效抗感染治

.
其他治疗
2)当PH<7.1;
或HCO3-<5mmol/l
即CO2CP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6.7mmol/l
(使外周血管扩张和降低心肌收缩力,导致低体温和低血压,
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给予少量 碳酸氢钠(2.5%—5%:<100ml)
.
慎重补碱机制
CO2通过血脑屏障的弥散功能比 HCO3-快, 补碱过多、过快易致脑脊液 PH反常下降, 加重昏迷
.
1、起病特点
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 多发于I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多在各种感染、急性心梗等
应激状态时发生
.
2.发病诱因
感染:是最常见最主要的诱因 饮食不当、胃肠疾患:
尤其伴有严重呕吐、腹泻、高热时,常导致严重失水 和进食不足而DKA。 治疗不当(Insulin中断或不适当减量) 各种应激情况 (AMI、急性脑血管意外、创伤、手术、麻醉、妊娠、 分娩、严重的精神刺激等) 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过多:如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增多症。
5000ml,甚至达8000ml。 2、低血压或休克者:可输胶体溶液 3、血糖降至13.9mmol/L以下:可开始输入5% GNS或5% GS
防止低血糖发生;利于尽快消除酮体
.
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留置胃管; 记录每1h尿量, 观察肾功能及出入液量是否平衡。
.
(二)胰岛素治疗 ——治疗的关键环节
血白细胞升高
.
6、主要诊断明确依的D据M
病史
血酮、尿酮 阳性
.
诊断标准
DKA的诊断并不困难,对临床凡具有DKA 症状而疑为DKA的患者,立即查尿糖和尿 酮体。如尿糖、尿酮体阳性的同时血糖增 高、血pH或碳酸氢盐降低者,无论既往有 无糖尿病史即可诊断。
.
二、DKA的治疗
• 输液 • 胰岛素治疗 •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 处理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 加强护理
.
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
血浆渗透压高:一般可轻度升高,
多在300-330mosm/l, 少数可达350mosm/l,可同时伴有高渗性失水
血肌酐和尿素氮高:可轻度升高,多为肾前性 血清淀粉酶升高
11% 的成年人DKA合并急性胰腺炎(AP) 甘油三酯(TG)≥l1.3 mmol/L时,可发生高脂血症(HL)性AP
.
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勤翻身,勤擦洗,勤换衣 ——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及皮肤化脓性感染。
年老体胖及炎热季节要注意翻身,擦浴后局部敷爽身粉 。
建立床头翻身卡
——杜绝褥疮的发生
因一旦发生将加重病情,延长病程,严重者甚至继发感 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注意保暖,避免烫伤
——
用温水泡足,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预防足部溃疡或坏疽, 且水温不可过高,糖尿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温度感觉减退, 易发生烫伤或继发感染。
其中必须用一条静脉通道专门输入 胰岛素,以便于控制剂量。
.
另一条给予补液(先晶后胶,先
快后慢)
1、一般先输等渗氯化钠液: 开始时补液速度应较快:在2h内输入1000~2000ml 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 以后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必要时根据中心静
脉压决定输液量和速度。 第2至第6h输入1000~2000ml,第一天补液量4000~
2、纠正缺钾
——补 钾
原因:
血糖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钾随尿排出
呕吐:胃肠道丢失钾
不进食:钾得不到补偿,钾的来源缺乏
酸中毒: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肝糖原分解释放钾及
周围循环不良而致尿少,故血钾可暂不低,而实际机体内
缺钾总量达300-1000mmol/l ——治疗前血钾水平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缺钾程度。
目的:用胰岛素尽快纠正糖和脂肪代谢紊乱 ——即降糖、消酮,改善能量代谢。 “三阶段疗法”
.
胰岛素治疗的三阶段疗法(一)
第一阶段:目前采取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法——静脉泵
短效胰岛素加入NS
速度: 0.1U/Kg/h
目标:血糖下降速度为3.9-6.1mmol/h左右
要求:1-2H查一次血糖;
2-4h要查一次血K+、Na+、CL-;血、尿酮体
消化道症状:DKA时胃黏膜受到刺激早期可产生厌食 、恶心、呕吐。后期发生胃扩张时可产生严重的呕吐 。部分患者有腹痛。
呼吸系统症状: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延髓呼吸中枢,引 起呼吸改变。当pH<7.2时可引起深而快的呼吸;当 pH<7.0时则发生呼吸中枢抑制。部分患者呼吸中可嗅 到类似烂苹果的气味。
.
4、临床表现
.
既往史: 患1型糖尿病1年,未规则治疗, 血糖控制不详。否认结核肝炎等病史,否 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原籍出生并长大,否认烟酒嗜 好。
家族史: 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
.
体格检查: T 37.5℃ 、R 12次/分、P161次/ 分、 BP 145/80mmHg嗜睡状,呼吸深慢, 全身皮肤干燥,未见瘀点瘀斑及破溃,浅 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侧瞳孔等圆等大 ,D=3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舌体干枯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 界不大,HR162次/分,律齐,心音低钝,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 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存在。 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4级 。
饥饿、眩晕、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
————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立即测血糖, 必要时推注高渗糖
.
对停输液的病人,睡觉前应皮下注射 胰岛素4~8U,以防止次日清晨出现酮体
注射胰岛素时: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结节及皮肤弹性降低 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
5、实验室检查
尿糖、尿酮体高:强阳性,严重肾功能下降时可减少 血糖高:达16-28mmol/l,有时可达55mmol/l; 血酮高:强阳性,血清β-羟丁酸定量>0.5mmol/l以上 血PH低:7.2-7.35;或CO2CP在15-20mmol/l(轻度酸中毒)
7.1-7.2; 或CO2CP在10-15mmol/l (中度酸中毒) <7.1 ; 或CO2CP<10mmol/l (重度酸中毒)
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Diabetic Keto acidosis,DKA)
.
病例
患者 应明杨 男,24岁 主诉:多饮多食多尿1年余,突发腹痛半天
嗜睡一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开始反复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伴
有体重明显下降。一年前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医嘱其用胰 岛素治疗。但患者及家属由于自身原因,拒绝胰岛素治疗 。一直服用“中药”(主要是双胍类降糖药和中药参合而成 ),未定期检测血糖,一直未重视。服药后,自觉食量有 所下降,但仍有反复多饮多尿。四天前开始出现食量明显 下降,伴有咽痛、发热,一天前突发腹痛、全身乏力,伴 有口干及呼吸费力。在当地医院以腹痛待查治疗。今一小 时前嗜睡,由120急诊送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