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2课课件
当年的金寨路
探究:这种变化说明 了什么?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改变了城乡的面貌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今天的金寨路
(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必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要 性 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斗争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
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 目的 实质 目标
坚持 社会 主义 制度
解放 发展 生产 力
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 发展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 会安定。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结果
任务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 维护共和制度,发 治,建立了资产阶级 展资本主义经济。 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半封建社会历史。 的政权,迅速恢复
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发展生产力,实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个现代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
生产关系 调整
劳动者积极性
生产力
调动
促进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
(1)原因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 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 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 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 经过去了。
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示意图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结合材料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原因:直接— 家庭联产承包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可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能 性 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股份 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
十四大(1992)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十五大(1997)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根本—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改革前的凤阳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今日凤阳县小岗村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改革初期的凤阳
(3)、意义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 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
3.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 B)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D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经济活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经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决策
思想路线: “左”倾错误 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 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
3、意义: 伟大转折 新的起点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为
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 么 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 开
当年的抢购
今 天 的 超 市
小结
计划经济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D)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八大”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 责任制的省份是( A)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 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 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 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2)内容
阶段
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展
?
“两个凡是”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3、意义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
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
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所有制
整阶段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阶段
国有制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5.观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 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D )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718
19289 193 97
系列1
24003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企业民主化管理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 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七届二中 全会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27年 1935年 1949年
1978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是由大革命失败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到土地革命兴起
探究:(结合材料) 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 策划者,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 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农业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问题:损失的严重性远大于城市
农民生活:贫困、亟待改善
(首先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1978 安徽、四川)
改革:
经营方式:高度集中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管理方式: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意义:
著名的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 “大包干”而闻名全国。1978年末,小岗村18 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 手印。
小岗村大包干前后的变化说明,中国没有 懒人,所谓的懒人是由于制度和管理落后造成 的。如何使人由懒变勤,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是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 “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 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 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摆 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就稳定了,天下就大定 了。”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 1978年316.6公斤
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的转折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党的历史上生死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攸关的转折点 核心的正确领导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 工作重心由乡村 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转移到城市 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 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是建国以来党的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领导核心 形成标志 第一代 毛泽东 1945年中共七大
思想成果 毛泽东思想
第二代 邓小平 第三代 江泽民
1978年十一届三中 邓小平理论 全会
1992年十四大
三个代表思想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