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白银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

甘肃省白银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

甘肃省白银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夕阳西下,小伙子悄悄来到心爱的姑娘的家附近,吹起葫芦箫,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B . 尽管东道主阿里亚斯总统再三强调会议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但是。

新闻分析家们则认为这是一次“分歧大于统一的会晤”。

C . 秦晋联合围郑,郑国兵力薄弱,危在旦夕。

D . 在灾区人民饱受痛苦之时,他慷慨解囊,解危济困,真可谓大方之家。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不在于它文辞多么优美,形式多么新颖,而在于它要有思想有风骨,惟有此才能永恒。

B .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

C . 由于《古文观止》独具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D .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经验,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3.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一个人处世,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

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

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了。

既来之,则安之,便是一种超脱,这种超脱足够人们受用。

A . 气质刮目相看只是永远B . 品位满不在乎于是一生C . 度量等闲视之但是终生D . 修养置若罔闻便是终身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4. (6分) (2016高二上·安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

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

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

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

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

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后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坚定的推进者,他将“义”提到与“仁”并列的地位。

将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

经过众多儒家学者的研习和宣扬,仁义之道在战国中后期已为不少诸侯国上层人士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

汉高帝十二年,刘邦自淮南至鲁,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

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

在汉代传播儒家仁义学说的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董仲舒。

因为他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主要是从政治层面论道。

儒学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顶峰。

追求经世致用者,有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苏轼家族的蜀学和陈亮的功利学派。

理学一派则前有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奠基,程颢还被学者尊为“明道先生”,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

两派虽于内圣、外王各有侧重,但对仁义之道内涵的开掘极其深入。

相对于广阔的社会需要而言,思想家的儒学传播主要是在精英文化圈。

南北朝末期,颜之推撰巨著《颜氏家训》,涉及家庭伦理、处事原则、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对整个宗族具有重大引导作用。

影响所及,带动了后世大量家训作品的问世。

宋代以后,宗法作用日益提升,各地家族谱牒大量产生。

每部族谱依例皆有家训、家规的篇章,包括孝父母、和兄弟、敬祖先、睦宗族、忠君上、笃师友、戒骄淫、务耕读、制财用之类的日常生活准则,成为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

且以新近发现的湖北省罗田县民国《晏氏庚午宗谱》为例。

谱中除了《首传一》收载《户规》外,《首传二》一整册皆为明清时期的“先祖遗训”,包括《圣瑞公训词八则》《伟人公家诫十六条》等14种。

其《圣瑞公训词八则》论“积德”云:“济世之心争诚伪不争大小,总须出于真挚,量力而行。

”诸如此类由各地乡绅所作的家训、家规,文字上或许不能入思想家的法眼,却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用语比思想家更鲜活,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尤其是家训、家规出自各族先人或乡贤之手,更増后人敬畏之心和亲切感,能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生活的向导。

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

(节选自周国林《仁义之道——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1)下列关于“信仰”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关怀。

B . 人类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

C . 天神天道作为一种信仰曾经在商周时代普遍存在,但是后来被孔子的“道”替代。

D .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等立足人文价值探索,都用“道”字表达自己的信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孔子认为相比于“道”,君子不必太计较吃饭穿衣,要寻求和实践“道”,让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B . 孟子作为孔子“道”的继承者和推进者,将“义”与“仁”并列,把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

C . 儒学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形成了新学、朔学、蜀学等流派,南宋朱熹集大成,完成了其体系的构建。

D . 《颜氏家训》带动大量家训作品问世。

这些家训、家规拟定的日常生活准则是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刘邦祭孔推动儒家学者积极传播仁义之道,董仲舒从政治层面论道在汉代传播儒家学说过程中产生极大影响。

B . 仁义之道的传播既依赖历代思想家的儒学传播,又得益于那些不入大思想家法眼的家训、家规的宗法作用。

C . 《圣瑞公训词八则》类的家训、家规都能采用鲜活的语言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D . 仁义之道作为一种信仰,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5. (18分) (2015高一上·辽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约克·伊万斯今夜值班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

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

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

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都有影响。

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

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

然而,尽管他无声无息,他却具有英雄的品格。

让我们继续讲伊万斯的故事吧。

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

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

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

过去一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

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

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

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高兴。

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

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不是哑弹。

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是,先生!”伊万斯说。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

在不到1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

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

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

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

”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甫。

这位神甫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甫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

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

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的颤抖。

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

从心理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疯病人,这些人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

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

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

’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9时10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摘自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罗伯特·凯塞)(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运用目击者的话语,记述新闻主人公约克·伊万斯在生死关头从容不迫、忠于职守的感人事迹,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性,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B . 文章开头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吸引读者眼球,为下文叙写一位忠于职守的忘我的英雄作铺垫。

C . “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用“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来反衬约克·伊万斯疏散群众工作的难度,衬托伊万斯忘我的精神。

D . “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这句话表明,伊万斯的工作从来就没有得到上司的重视,他的上司对社会安全漠不关心,这也为下文写他孤军奋战埋下了伏笔。

E . “这天夜里”“夜间11时”“过了一小会儿”“几分钟后”“在不到一小时内”“早上7时前”“9时10分”这些时间词的推移,增加了现场紧迫感,目的在于使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叙述而悬了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