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美术集体备课记录表(新)

二年级美术集体备课记录表(新)

(4)通过两张图片的比对,找出分割线。观察分割 线之间的透视和景物的遮挡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交流,引导学生观察、思 考田园布局和构图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关注田园的平 面构成和视觉效果。)
三、田园拾趣 (1)通过师生互动交流,了解不同农作物的色彩, 田园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色彩 和景象:如还没插过秧的水田的颜色;还没种过植物的 旱田的颜色;还没成熟时的小麦和玉米的颜色;成熟时 稻田和麦田的颜色;紫云英、红高粱、油菜花等各种农 作物所呈现出来大面积的色彩。课件再次展示美丽的田 园风光图片,通过图片观察这些植物生长的样子。 (2)现代化农业的设备和田地设施有哪些特有景 色?辛勤劳作的农民们都在干着什么农活呢?田园中 还有其他值得细细观赏的景物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 和交流的内容通过示范和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 达,通过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使学生感受田园中情趣 盎然的美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重点解决画面 中具体事物造型表达的方法。) 四、田园畅想 (l)作品欣赏。 欣赏画家的画和同龄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学习画面 中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传达的意境和童真童趣。 (2)学生尝试作业涂色方法,在分割好的“田块” 中表现:如何用大面积涂色、用线条排列涂色(新翻的 土壤也可以用波浪线)、快速点涂(可表现苗、花、果 实等)、颜色叠加(色彩更丰富)等方法画出几片田野。 (3)在田园里加以点缀(池塘、大树、拖拉机、稻
- 11 -
- 11 -
草人、谷仓等)。(创作提示:相邻的颜色要有变化,田 埂才分明。景物大小有区分,前后有遮挡,造型有虚实。)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我们的田园 将黑板看做一块未开垦的荒地,依次展示学生作 品,教师和学生一起排版、布展,根据孩子们的作品内 容分类组合。 (1)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作业,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块田园?为什 么? 小结:看到这么美丽并且充满希望的田园,教师忍 不住要唱一首田间小曲赞美一下,在欢快轻松的整理活 动中结束本课。 (教学提示:展示作品时,尽量让孩子们多表达自 已的想法和看法,营造愉快、轻松的评述氛围,发现孩 子作品中生勃且自然的一面。)
所想告诉大家。
(1)名画欣赏。
欣赏中西绘画所表达的不同技法和意境对比照片,
学习画家笔下画面的构图与色彩特点。
(2)对比分析。
①构图。
分析讨论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湘西水田》,比对
照片,说说画家是如何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田园风光
的。重点讲解画面的构图节奏。
②色彩。
欣赏毕沙罗的油画作品《红房子》和凡,高的油画
的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只要能
体现春天的感觉即可。引导学
生耐心地完成作品,不要半途而废。
4.展示点评。
(1)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春天的花园,逛一逛“春
天的花园”,一边逛一边评价。
(2)找一找最美的景色,说说美在哪里。
5.拓展游戏小燕子。
-2-
-2-
板书 设计
1 春天在哪里 观察:天上 地上 水里
板书 设计
3 田园风光 构图 大小 远近 变化
教学 反思 (手写)
- 12 -
- 12 -
课题
3 田园风光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手写)
课本第 10~11 页,欣赏田园画作,学习画家笔下画面 的构图与色彩特点,尝试创作。
教材分析 (手写)
知识与技 能
提高观察能力,学会分析构图,学习不同技法。
叠。)
交流:你觉得田野怎么样?说说你最喜欢哪块田
野?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田园风光
图片或视频,在感受田园美景的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
的喜爱。城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农村的田野,教师
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获得感官的认识,有条件的
学校可以在校园的园艺基地写生。)
二、开垦田园
(1)模拟拓荒者,将画纸当做未开垦的土地,用线
③平涂深色打底,用浅色由浓到淡地或由淡到浓地
进行覆盖,表现出渐变色。④挑选出渐变的色彩,由深
到浅或由浅到深阶梯式排列,依次平涂色彩表现出阶梯
式的渐变效果。
(4)师生共同总结渐变色的涂色方法和规律。
4.欣赏同学作品,尝试创作表现。
(1)欣赏同学的作品,思考你能从同学作品中学到
什么。
(2)教师提示花朵的各个花瓣渐变方向要一致。
板书设计1春天在哪里用更多方法表现春天教学反思手写课题2盛开的鲜花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67页观察鲜花学习渐变色学情分析手写教材分析手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渐变色掌握渐变色的涂色要领进行涂色练习
独山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题
1 春天在哪里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行交流,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加以表现。
标 情感态度 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 与价值观 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抓住春天的特点,有创意地表现春天。
教 法 结合生活情景,举例,启发式,发现法
学法 教学准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废旧材料等 教师:平面或立体的瓶贴作品、课件。
课本第 2~3 页,寻找春天,绘画表现春天
学情分析 (手写)
教材分析 (手写)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会
知识与技 用绘画手段表现春天。



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
目 过程与方 行交流,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度 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 与价值观 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6-
-6-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 及建议
1.谈话导入,欣赏感悟。
(1)教师谈话引导: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柳树发
芽,鲜花盛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欣赏盛开的鲜花。
(2)请学生说一说鲜花美在哪里。小结:鲜花美在
苴炎在述鲜花美在它的形状和色彩上。
2.观察思考,尝试表现。
(1)师生共同分析鲜花的基本结构。
(2)欣赏不同形态的鲜花,尝试表现喜欢的鲜花。
(3)教师提出学习建议:
①选择自己喜爱的鲜花,用渐变色的方法进行表
现。
②到室外去写生盛开的鲜花,灵活运用渐变色的方
法表现鲜花。
-7-
-7-
5.评价与拓展。 (1)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美丽的大花 园,评选出最美的花。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色彩方面进 行评价。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渐变色。 (3)总结:学会用色彩表现美,善于用心灵发现美。
(3)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2.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景色,欣赏图
片,学生自己来总结春天的色彩。
(1)欣赏名作。
通过欣赏名作来总结春天的色调,看看画家如何用
画笔来表现生机盎然的春天。
(2)春天的色彩。
用感官感受春天的色彩,在调色盘里找出春天的颜
色。
3.布置作业
抓住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创作一幅春天
鸟语花香
教学 反思 (手写)
-3-
-3-
课题
1 春天在哪里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课本第 4~5 页,欣赏作品,手工表现春天
学情分析 (手写)
教材分析
(手写)
教 知识与技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会 能 用更多手段表现春天。
学 过程与方 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
学生观察。
②局部特写:人物和作物。
通过拉近“镜头”,展现田园中的农作物和劳作的
人们,观察田园中各个景物生长的样子和特点,人们劳
动的场面和生活的场景。
(2)交流表达感受。
在欣赏中,教师带领孩子漫步田园,观察中引导学
生发现不同视角下田园的不同构成方式。(如俯瞰时表
现田埂的交错分布,平视时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层
-9-
-9-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 及建议
一、漫步田园
(1)欣赏田园风光。
郊外的田园景色向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灵动的韵律
和丰富的色彩。你去过田园吗?风景如画的田园给你留
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看你喜欢哪
幅图,哪幅图能勾起你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课件展示。
①整体感受:俯瞰或远观。
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两种视野下的田园面貌,引导
教学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 及建议
一、欣赏导入
画家笔下的田园欣赏。
二、探索新知
每个季节的田园都有它不同的美,令人神往。这么
美的田园景色不仅吸引了同学,古往今来许多画家也为
之倾倒,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
作品,请同学们静静地体会画中的意境,并将你的所看

学 目 过程与方 通过欣赏绘画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技法和意境对比照
法 片,学习画家笔下画面的构图与色彩特点。 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画家笔下的生活情调,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画面的构图节奏。
教学难点 用适合的构图方式创作。
教 法 讲解法,启发式,发现法
- 13 -
- 13 -
学 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调整 及建议
-4-
-4-
1.导入环节。 (1)除了绘画,我们还有很多方法来表现对春天 的喜爱,比如歌唱、跳舞、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动动手, 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个春天的百花园。 以作品导入,技法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2.欣赏环节 (1)平面作品的欣赏《小姑娘》《神奇的大树》。 布贴,综合材质的作品欣赏,在作品中总结剪、撕、 拼、贴等一些技法。 (2)立体作品欣赏。 从平面转为立体、教师示范。 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手工技法。立体花束的制作有 点难度,教师示范起效果。 3.体验环节 (1)学生作业 动手实践,大胆表现。互相欣赏,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4.课外拓展 利用完成的作品搞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