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肥料一、名词解释1. 土壤团粒结构体:是指近似圆球形的较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一般在0.25~10mm之间,车径小于0.25mm的为微团粒。
2. 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萎蔫的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或永久萎蔫点。
3. 土壤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分布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规律性。
4. 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方法。
5.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6. 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与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7. 土壤耕性: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8. 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9.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10. 土壤缓冲容量:土壤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的酸量或碱量,一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
11. 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比例(一般采用百分数形式)。
12. 生物固氮: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13. 绿肥:凡是直接翻压或割下堆沤作为肥料使用的鲜嫩作物都叫作绿肥。
14.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15. 被动吸收: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直至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16. 叶面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
17. 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8. 养分归还原理: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
随着作物每次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补充,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即施肥,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
19.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土壤肥力下降,包括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物理性状恶化、盐类浓度障碍、次生盐溃化、荒漠化或沙漠化等等。
20. 速效养分: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21. 养分的再利用:作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物养分,可以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从而被再利用,这就是养分的再利用。
22. 土壤质地: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二、填空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 土坷垃是一种块状土壤结构体,而土壤表层结皮实际上是片状土壤结构体。
3. 按照生成方式。
地壳的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4. 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接触交换、质流和扩散。
5. 氯化钾适宜施用在棉花和麻类等作物上,不宜施用在西瓜和土豆等作物上。
6.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变化规律是南酸北碱。
7. 土壤水分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8. 根据是否直接消耗代谢能量,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分为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
9. 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必须有脲酶存在。
10. 缺磷时,作物叶片和茎出现紫色,这是因为形成了花青素。
11. 土壤中腐殖质包括胡敏酸、胡敏素和富里酸3个组成成分。
12. 土壤水分运动包括液态水运动和气态水运动两种。
13. 作物对税点需求存在临界期和日最大耗水期两个关键时期。
14. 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是速效养分的含量,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是缓效养分的含量。
15. 我国北方的石灰性土壤常常出现锰的不足,而南方土壤则会出现锰过多,对作物产生危害。
16.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3大类。
17. 土壤孔隙的数量一般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来计算。
18.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
19. 土壤退化最严重的是土壤侵蚀和土壤沙漠化。
20. 腐殖酸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起重要作用。
21. 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
22. 根据其溶解特性,磷肥一般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
23. 良好的团粒结构体一般应具有三个方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大小、具有多级孔隙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4. 典型的土壤胶体微粒包括三个部分:胶核、胶粒和胶团。
25. 土壤孔隙一般分为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
26. 养分在作物体内短距离运输依靠胞间连丝,而长距离运输依靠叶面蒸腾和根压。
27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和空气等5种物质组成。
28. 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29. 土壤中氮素有4个来源:即雨水、灌溉水、微生物固氮和施肥。
30.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原生动物、大型动物和藻类植物。
三、单选题1.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
A.50%以上B.50%以下C.70%以上D.70%以下2. 土壤胶体是(B)。
A.一种矿物B.很小的土壤颗粒C.土壤中的一种物质D.原生矿物3. 有机质含量髙的土壤(C)。
A.非活性孔隙多B.毛管孔隙多C.通气孔隙多D.通气孔隙少4. 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B)A.逐渐提髙B.逐渐降低C.保持不变D.略有变化5. 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土壤,温度比较(D)。
A.容易升高B.容易降低C.变化大D.稳定,变化慢6. 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D)。
A.变成很小的颗粒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C.形成砂粒D.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7. 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B)。
A.养分供给越多,根吸收的就越多B.具有选择性C.优先吸收小的物质D.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8. 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髙,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B)。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B.经常喷施叶面肥C.扩大叶面积,增加其吸收能力D.加强灌溉,促进叶片发育9. 养分归还原理建立的基础是(B)。
A.作物养分吸收B.土壤养分贮量有限性C.维持和提髙土壤肥力D.获得髙产10. 如果前茬作物是油菜,后茬作物种小麦,应该(A)。
A.减少磷肥的施用B.增加磷肥的施用C.减少氮肥的施用D.增加氮肥的施用11. 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铵的土壤,pH值会(B)。
A.升髙B.降低C.不会受到影响D.大幅度变化12. 我国南方旱地改为水田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D)A.磷酸盐的溶解B.有机物质的分解C.铁铝磷酸盐转化为钙镁磷酸盐D.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13. 硫是一些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对作物品质影响大的是(C)。
A.禾本科作物B.豆科作物C.十字花科作物D.蔷薇科植物14. 堆肥调整C/N,以使其分解速度快,腐殖质形成较多,一般是(B)。
A.80:1~100:1B.40:1~50:1C.25:1~30:1D.15:1~20:115. 施用硝酸磷肥效果比较差的作物是(A)。
A.豆科作物B.禾谷类作物C.十字花科作物D.茄果类作物16.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
A.比黏土矿物强B.比黏土矿物弱C.与黏土矿物几乎相同D.比原生矿物强17. 蛭石含有比较多的负电荷,主要是由于(A)。
A.同晶代换作用B.环境pH的变化C.吸附有机质D.边缘断键18. 有机质含量髙的土壤(D)。
A.比重大B.比重小C.容重大D.容重小19. 土壤水吸力相同时(B)。
A.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高B.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低C.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差不多D.决定于其它因素20.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D)风化而来。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原生矿物21. 中低产田作物产量低的原因是土壤(D)。
A.养分含量低B.过黏或过砂C.降雨少,干旱D.多方面的因素22. 根据氮磷钾的配合比例,如果某一地块氮肥(N)用量为10kg,合适的钾肥(K20)用量为(B)。
A.5kgB.7kgC.14kgD.10kg23. 如果施用的有机肥C:N约为50:1,土壤中的速效氮的含量(B)。
A.会增加B.会降低C.没有变化D.转化为无效形态24. 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壤中的磷酸盐主要是(C)。
A.钙镁磷酸盐B.有机磷酸盐C.铁铝磷酸盐D.有机和无机磷酸盐25.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B)。
A.植物残体B.腐殖酸C.胡敏酸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26. 一旦表层土壤形成干土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B)。
A.仍然比较多B.比较少C.决定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D.决定于土壤质地27. 土壤分布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主要是由于(A)。
A.气候的变化B.母质分布的变化C.降雨的变化D.人为的影响28. 必需营养元素是指(C)。
A.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B.在作物体内所起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替代的营养元素C.能够使某些特有缺素症消失的一类营养元素D.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29. 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D)。
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先高后低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30.一般来说,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主要是速效养分,主要来自于(A)。
A.溶解在土壤水中B.矿物态养分C.可分解的缓效养分D.有机物质31. 水稻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是(D)。
A.亩期B.分蘖期C.返青期D.分蘖期和孕穗开花期32. 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是以(C)形式。
A.NH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B.NO3-累积C.蛋白质D.核酸33. 在旱作条件下导致硝态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C)。
A.反硝化脱氮作用B.黏土矿物对铵的固定C.硝酸根的淋失D.转化为其它形态的氮34. 磷素供给不足,特别是作物生长后期,籽粒不饱满,直接原因是(C)A.光合作用弱B.根系吸收其它养分少C.光合产物不能向籽粒运输D.蛋白质合成受阻35. 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B)。
A.叶片中B.细胞壁中C.籽粒中D.根系中36. 硝酸磷肥中的氮包括(D)。
A.铵态氮B.硝态氮C.酰胺态氮D.铵态氮和硝态氮37. 向土壤加人很少量的稀碱水溶液,大多数土壤的pH值会(C)。
A.增大B.减小C.没有明显变化D.有很大变化38. 良好的土壤结构一般意味着(D)。
A.总孔隙度高,而且非活性孔隙比较多B.总孔隙度高,而且毛管孔隙比较多C.总孔隙度髙,而且通气孔隙比较多D.总孔隙度高,而且各级孔隙比例合理分布39. 旱作农业的关键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