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与肥料试题一

土壤与肥料试题一

土壤肥料学试卷(一)
(土壤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1.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直径一般为1-100nm。

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带有电荷,具有凝聚和分散作用。

土壤胶体具有吸收性能,对肥力发展有意义。

3.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单位是J/(g ℃), J/(cm3 ℃).
二、是非题(10分,每题1分)对对对错对错错错错对
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决定于土壤负电荷量。

因此,土壤质地愈细,负电荷愈多,阳离子交换量愈大。

2.()某种离子在土壤中饱和度愈高,该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也愈大。

3.()湿润的土壤温差小,所以冬季麦田干旱时灌水防冻。

4.()由于气候等原因,我国南方土壤均为酸性土壤,而北方土壤均为碱性土壤。

5.()气体扩散是土壤通气的主要途径。

6.()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条件的能力。

7.()土壤结晶矿物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部分地被直径大小、电价相近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取代,晶体构型改变的现象叫同晶替代。

8.()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的作用崩解破碎,并改变岩
石成分的过程。

9.()成分有机残体的C/N比值愈大,有机残体愈易分解。

10.()在同一气候的小区域内,处于高坡地地形部位的土壤,淋溶作用较强,pH值常较低地的低。

三、简答题(30分)
1. 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和土壤呼吸的重要性。

(5分)
答:土壤空气组成特点: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O2的含量低于大气,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如CH4,H2等,而大气中此类还原性气体极少。

土壤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影响土壤肥力发育,微生物生存和活动,根系生长等。

2. 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有哪些?(5分)
答:(1)盐基饱和度在一定范围内土壤pH随盐基饱和度的增加而增高;(2)土壤空气中壤的pH一般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4)土壤氧化还原条件淹水或施有机肥促对土壤的pH有明显的影响。

3. 试述土壤基本物质组成与肥力的关系。

(10分)
答:土壤由三相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

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

(1)矿物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其化学成分差异很大,影响植物养分的元素供应,也会影响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有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对肥力形成有不同影响。

如质地差异对肥力有影响。

(2)有机质泛指生物来源的产物。

是土壤
形成的重要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活动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特殊的有机质腐殖质,多方面的作用。

养分供应、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土壤保肥性的提高、促进植物生长、消除土壤污染等。

(3)水对土壤非常重要。

土壤水是极稀的土壤溶液,除了供作物吸收外,影响土壤其他过程和肥力性状。

矿质养分的溶解、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热特性、土壤物理机械性质、耕性等。

(4)空气是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的土壤成分。

是土壤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的肥力因素。

来源于大气,与土壤水分相互消长。

影响土壤水分和孔隙的因素都会影响土壤空气状况。

土壤空气组成、土壤通气性都会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

4. 试述土壤结构中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其管理措施(10分)答:团粒结构对于土壤的发育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有多级孔隙;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

团粒结构对肥力的作用:能调节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调节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壤热状况,改良土壤耕性,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创造团粒结构,减少团粒结构的破坏和损失,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的管理途径:农业措施和土壤改良剂的应用。

分层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中的胶结物质,尽量使土壤和肥料混匀,注意连年施用,充分供给团粒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

正确的土壤耕作、合理的轮作制度、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等。

(肥料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10分,每题2分)
2.土壤速效钾:通常指土壤中水溶性钾与交换性钾的总和。

3.植物营养诊断:以植物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作为根据,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

4.缓释肥料:又称“长效肥料”。

由化学或物理法制成能延缓养分释放速率,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肥料。

如脲甲醛、包膜氮肥等。

5.追肥:植物生长期间为调节植物营养而施用的肥料。

二、是非题(10分,每题1分)错错对对错对错错对错()1. 石灰和过磷酸钙混合后施用于酸性土壤,既中和土壤酸性,又提供磷素营养,是一种好的施用方法。

()2. 豆科作物体内的氮含量大于禾本科作物(水稻、小麦等),所以在氮肥的施用上应优先在豆科作物上施用。

()3. 旱地淹水后,有利于土壤铁、锰有效性的提高。

()4. 农业土壤中,最小养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 硅是水稻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因此属于必需营养元素。

()6. 氯化钾的水溶液为中性,但长期施用却可以导致土壤变酸。

bd336x280();
()7. 腐殖质多的土壤可以很好地保持土壤中的锌,因此在这类土壤上作物不会缺锌。

()8. 作物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中粗蛋
白质含量,因此农产品品质也会相应提高。

()9. 钾在作物体内的移动性很大,缺钾症状往往首先在老叶上表现出来。

()10.肥料发展中的“高效化”主要是指不断提高肥料中养分含量。

三、选择题(5分,每题1分)D C C C C
1. 从作物特性和生长时间上考虑,磷肥应首先满足()。

A. 大豆
B. 水稻
C. 小麦
D. 油菜
2. 导致根际土壤pH不同于非根际土壤pH的本质原因是()。

A.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于非根际土壤
B. 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与非根际土壤不同
C. 根对阴阳离子吸收的不平衡
D. 肥料种类不同可改变土壤性质
3. 一般而言,最佳施肥量要低于高产施肥量,两者间的差距决定于()。

A. 肥料的价格
B. 农产品的价格
C. A和B
D. 肥料的种类
4. 下列肥料中属于生理酸性肥料的是()。

A. 氯化钾
B. 硝酸钠
C. 磷酸铵
D. 硝酸钙
5. 某种复合肥的养分含量为15、20、10,则该复合肥是()。

A. 高浓度复合肥
B. 低浓度复合肥
C. NPK复合肥,N、P、K的含量分别是15%、20%、10%
D. 化成复合肥
四、简答题(25分)
1.为什么将N、P、K称为肥料的三要素。

(5分)
答:植物主要从土壤中吸收N、P、K,且对这三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比较多,而土壤所能提供的数量比较少,在农业生产中往往要通过施肥才能满足作物需求,因此N、P、K被叫做“肥料三要素”。

2.为什么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NH4+-N时,作物的长势较施用
NO3--N的好? (5分)
答:铵态氮肥是生理酸性肥料,施用后由于作物的吸收会引起介质变酸;硝态氮肥是生理碱性肥料,施用后由于作物的吸收会引起介质变碱。

在石灰性土壤上施用NH4+-N后,会使得土壤中原来对植物有效性较低的养分(如磷、钙、镁等)活化,因而作物的长势较施用NO3--N 的好。

3.水旱轮作制中,化学磷肥的施用原则是“旱重水轻”,其依据是什么?(5分)
答:土壤中磷肥利用率很低,淹水后磷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因为:(1)磷的总溶解量增加;
(2)土壤pH趋于中性,磷有效性提高;(3)土壤Eh下降可导致高价铁还原为低价铁,提高了磷酸铁盐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闭蓄态磷的释放;(4)淹水条件下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其中间产物对磷酸根有
一定的保护作用;(5)磷主要依靠扩散到达根际,淹水有利于磷的扩散。

磷肥具有后效,在前茬作物上施用的磷肥,后作仍可继续利用。

因此,在轮作周期中,不需要每季都施磷肥,而应当重点施在最能发挥磷肥肥效的茬口上,在水旱轮作制中磷肥的施用应遵循“旱重水轻”的原则。

4.单质化肥混合施用,既可同时供应作物所需的几种养分,又可使肥料利用率和肥效提高,但并非所有化肥都可以混合。

可分为三大类:①可以混合;②使用时混合;③不可以
混合。

请指出下列各组肥料分别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并说明原因。

(1)硫酸铵与石灰;(2)硫酸铵与磷矿粉;(3)尿素与氯化钾。

(10分)答:(1)硫酸铵与石灰不可以混合,原因: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施入土壤后将会使得土壤酸化,产生的H2SO4可与石灰发生反应,降低石灰对酸性土壤的改良作用。

(2)硫酸铵与磷矿粉使用时混合,原因: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与磷矿粉混合施用可提高磷矿粉的活性;由于磷矿粉呈中性至微碱性,若与硫酸铵混合可能会导致氮素损失,所以两者在使用前才能混合。

(3)尿素与氯化钾可以混合,原因:两者都是可溶性肥料,且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