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与肥料复习题

土壤与肥料复习题

土壤与肥料一、名词解释1. 土壤团粒结构体:是指近似圆球形的较疏松多孔的小土团,直径一般在0.25~10mm之间,车径小于0.25mm的为微团粒。

2. 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萎蔫的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或永久萎蔫点。

3. 土壤水平地带性:是指土壤类型分布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规律性。

4. 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方法。

5. 土壤肥力:是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6. 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与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7. 土壤耕性: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8. 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9.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

11. 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比例(一般采用百分数形式)。

12. 生物固氮: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13. 绿肥:凡是直接翻压或割下堆沤作为肥料使用的鲜嫩作物都叫作绿肥。

14. 土壤有机质:有机物质在以微生物为主体的作用下,形成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一般包括部分半腐解的有机物质和全部的腐殖质。

15. 被动吸收: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直至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16. 叶面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

17. 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8. 养分归还原理: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

随着作物每次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补充,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即施肥,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

19.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土壤肥力下降,包括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物理性状恶化、盐类浓度障碍、次生盐溃化、荒漠化或沙漠化等等。

20. 速效养分: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21. 养分的再利用:作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物养分,可以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从而被再利用,这就是养分的再利用。

22. 土壤质地: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二、填空1. 根据成因,土壤中的矿物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 土坷垃是一种块状土壤结构体,而土壤表层结皮实际上是片状—壤结构体。

3. 按照生成方式。

地壳的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4. 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接触交换、质流和扩—5. 氯化钾话宜施用在棉花和麻类等作物上不宜施用在西瓜和土豆等作物上。

6. 我国土壤的酸碱性变化规律是南酸北碱。

7. 十壤水分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主动吸收9. 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必须有脲酶存在。

10. 缺磷时,作物叶片和茎出现紫色,这是因为形成了花青素。

11. 土壤中腐殖质包括胡敏酸、胡敏素和富里酸3个组成成分。

12. 土壤水分运动包括液态水运动和气态水运动两种。

13. 作物对税点需求存在临界期和日最大耗水期两个关键时期。

14. 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是速效养分的含量,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是缓效养分的含量。

15. 我国北方的石灰性土壤常常出现锰的不足,而南方土壤则会出现锰过多,对作物产生危害。

16. 我国土壤学家将我国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____ 3大类。

17. 土壤孔隙的数量一般根据土壤容重和土壤比重来计算。

18.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种。

19. 十壤退化最严重的是十壤侵蚀和十壤沙漠化。

20. 腐殖酸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起重要作用。

21. 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

22. 根据其溶解特性,磷肥一般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_ 溶性磷肥。

23. 良好的团粒结构体一般应具有三个方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大小、具有多级孔隙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4. 典型的土壤胶体微粒包括三个部分:胶核、胶粒和胶—25. 土壤孔隙一般分为毛管孔隙、诵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

26. 养分在作物体内短距离运输依靠胞间连丝,而长距离运输依靠叶 面蒸腾和根压。

27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和空气等 5种物质组成28. 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 用。

29. 土壤中氮素有4个来源:即雨水、灌溉水、微生物固氮和施肥。

30.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原生动物、大型动物和藻类植物。

三、单选题4. 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B )A.逐渐提髙B.逐渐降低C.保持不变D.略有变化5. 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土壤,温度比较(D )。

A.容易升高B.容易降低C.变化大D.稳定,变化慢6. 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D )。

A.变成很小的颗粒1. 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 A. 50%以上 B.50%以下2. 土壤胶体是(B )。

A. —种矿物C. 土壤中的一种物质3. 有机质含量髙的土壤(C )。

A. 非活性孔隙多C.通气孔隙多 A )。

C. 70%以上D.70%以下 B. 很小的土壤颗粒 D. 原生矿物 B. 毛管孔隙多 D.通气孔隙少B .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C. 形成砂粒D. 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7. 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B)。

A.养分供给越多,根吸收的就越多B .具有选择性C. 优先吸收小的物质D. 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8. 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髙,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B)。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B .经常喷施叶面肥C. 扩大叶面积,增加其吸收能力D. 加强灌溉,促进叶片发育9. 养分归还原理建立的基础是(B)。

A.作物养分吸收B. 土壤养分贮量有限性C.维持和提髙土壤肥力D.获得髙产10. 如果前茬作物是油菜,后茬作物种小麦,应该(A)。

A.减少磷肥的施用B.增加磷肥的施用C.减少氮肥的施用D.增加氮肥的施用11. 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铵的土壤,pH 值会(B)。

C.不会受到影响D.大幅度变化12. 我国南方旱地改为水田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主要是由于(D)A. 磷酸盐的溶解B.有机物质的分解C.铁铝磷酸盐转化为钙镁磷酸盐D.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13. 硫是一些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对作物品质影响大的是(C)。

A. 禾本科作物B.豆科作物C.十字花科作物D.蔷薇科植物14. 堆肥调整C/N,以使其分解速度快,腐殖质形成较多,一般是(B)。

A. 80:1~100:1B.40:1~50:1C.25:1~30:1D.15:1~20:115. 施用硝酸磷肥效果比较差的作物是(A)。

A.豆科作物B.禾谷类作物C.十字花科作物D.茄果类作物16. 一般来说腐殖质的吸附能力(A)。

A.比黏土矿物强B.比黏土矿物弱C.与黏土矿物几乎相同D.比原生矿物强17. 蛭石含有比较多的负电荷,主要是由于(A)。

A.同晶代换作用B.环境pH的变化C.吸附有机质D.边缘断键18. 有机质含量髙的土壤(D)。

A.比重大B.比重小C.容重大D.容重小19. 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B )A.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高C. 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差不多20. 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D )风化而来。

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原生矿物 21. 中低产田作物产量低的原因是土壤( D )。

A.养分含量低B.过黏或过砂C.降雨少,干旱D.多方面的因素22. 根据氮磷钾的配合比例,如果某一地块氮肥(N )用量为10kg , 合适的钾肥(©0)用量为(B )。

A.5kgB.7kgC.14kgD.10kg23. 如果施用的有机肥 C:N 约为 50:1,土壤中的速效氮的含量 (B )。

A.会增加B.会降低C.没有变化D.转化为无效形态24. 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壤中的磷酸盐主要是( C )。

A.钙镁磷酸盐B.有机磷酸盐C.铁铝磷酸盐D.有机和无机磷酸盐25. 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B )。

A.植物残体B.腐殖酸C.胡敏酸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B.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低 D.决定于其它因素26. 一旦表层土壤形成干土层,土壤水分蒸发损失(B)。

27. 土壤分布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主要是由于( A )B. 母质分布的变化C. 降雨的变化28. 必需营养元素是指( C )。

A.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B .在作物体内所起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替代的营养元素C. 能够使某些特有缺素症消失的一类营养元素D. 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29. 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 D )。

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先高后低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 30. —般来说,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主要是速效养分,主要来自于(A )A.溶解在土壤水中B.矿物态养分C.可分解的缓效养分D.有机物质31. 水稻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是( D )。

A.亩期B.分蘖期C.返青期D.分蘖期和孕穗开花期32. 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是以(C )形式。

A.NH 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B.NOJ 累积C.蛋白质D.核酸33. 在旱作条件下导致硝态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C )。

C.决定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D.决定于土壤质地 A.气候的变化D.人为的影响A.反硝化脱氮作用B.黏土矿物对铵的固定C.硝酸根的淋失D.转化为其它形态的氮34. 磷素供给不足,特别是作物生长后期,籽粒不饱满,直接原因是(C)A.光合作用弱B.根系吸收其它养分少C.光合产物不能向籽粒运输D.蛋白质合成受阻35. 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B)。

A.叶片中B.细胞壁中C.籽粒中D.根系中36. 硝酸磷肥中的氮包括(D)。

A. 铵态氮B.硝态氮C.酰胺态氮D.铵态氮和硝态氮37.向土壤加人很少量的稀碱水溶液,大多数土壤的pH值会(C)A. 增大B.减小C.没有明显变化D.有很大变化38. 良好的土壤结构一般意味着(D)。

A. 总孔隙度高,而且非活性孔隙比较多B. 总孔隙度高,而且毛管孔隙比较多C. 总孔隙度髙,而且通气孔隙比较多D. 总孔隙度高,而且各级孔隙比例合理分布39. 旱作农业的关键是(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