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练习题答案

8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八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逐渐变弱并最终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2、桑代克关于学习的三条定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3、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4、班杜拉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靠观察榜样行为而习得的,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5、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阶段组成。

6、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而非盲目的试误。

7、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8、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法。

9、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上对学习做了区分: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0、加涅把学习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的接收、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1、加涅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
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1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斯金纳看来,学期考试的强化类型是( B )
A、连续性;
B、固定时距式;
C、固定比例式;
D、变化比例式。

2、在斯金纳的理论中,赌博的强化类型是( D )
A连续式; B固定时距式; C固定比例式; D变化比例式。

3、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下列属于二级强化物的是( D )
A食物; B水; C爱抚; D货币。

4、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撤走某一刺激可以使操作反应概率增加,这一刺激的作用被称为(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励; D惩罚。

5、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与之相似的刺激则不予反应,这种现象是( C )
A消退; B泛化; C分化; D强化。

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B )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7、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是( B )
A华生;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赫尔。

8、在桑代克的理论中,联结的练习和使用次数越多就越得到加强,这是( D )
A效果律; B准备律; C多重反应; D练习律。

三、多项选择题
1、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联结律
2、根据强化对行为反应的作用,一般把强化分为(A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零强化
D、惩罚
3、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4、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BC)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加涅
四、判断题
1、桑代克提出“试误”即学习的实质。

(√)
分析:
桑代克通过逃出迷笼的饿猫的实验结果提出,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偶而获得成功而逐渐形成剌激等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经验,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2、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
分析: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有机体的反应是自发产生的,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后。

3、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消退是永久的,不可以恢复的。

(×)
分析: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暂时的,有一些是可以自行恢复的,而别一些则须再次练习。

4、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
分析:
桑代克的发现实际上可以看成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向,但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不同,桑代克实验中动物的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斯金纳实验中动物的反应是自发产生的。

所以前者的理论在解释广阔物学习现象时会遇到困难。

五、名词解释
学习(广义)
正强化
负强化
六、简答题
1、简述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
2、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简述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七、案例分析(共1题,10分/题,共10分)
案例一:
你希望减少学生以下的一些受欢迎的行为,最佳的策略是什么?(1)陈勇,喜欢时不时说些粗俗的话;(2)杨涛,喜欢把其他同学的作业搞得一团糟;(3)谢圆,经常在你讲解或示范时与周围同学讲话。

参考答案:
1、采用差别强化。

在差别强化中,对更恰当或与儿童当时的所作所为相矛盾的行为给给予强化。

2、终止强化(消退)。

撤销对这些不适当行为的正强化,尤其是教师的关注。

3、去除渴望的刺激。

让学生无法得到想要的刺激。

4、呈现令人反感的刺激(惩罚)。

其中需要注意的最后一点是,应大量增加课堂上观察学生正确行为而非不正当行为的时间。

应在教室里仔细观察通常被教师忽视的学生的正性行为,并对这些行为给予关注。

案例二:
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李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李老师的这种做法可以用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来解释。

他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
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

李老师在教学中正是运用了强化控制理论,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 3 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 2 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是一种积极强化的方式,所谓积极强化是由于某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某一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李老师的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上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