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学科学课的问题

农村小学科学课的问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利弊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0-01-01 14:38:04| 分类:办学水平|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利弊分析与对策建议
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卓美红发布时间:2006-8-8 17:58:10字体显示:[大] [中] [小]点击:
1948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占地面积2.67万平方公里,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农村小学班生规模小、办学的规模效益低、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

本文就我市近年来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一些调查分析,并针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一些
政策性的建议。

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利弊得失分析
(一)布局调整成绩显著
2000年,我市有小学1423所、教学点1349个,小学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15.36,为全省9个设区市最低;经过五年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到2005年秋,我市有小学939所、教学点864个,撤并了小学503所、教学点485个。

一些办学规模小的农村完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调整前的农村小学全校只有四、五十人(有的教学点人数更少),学校杂费收入十分有限,难以形成规模的办学效益,师生比很低,学生的培养成本却很高。

学校合并后,师生比提高了,学生的培养成本随之下降,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后,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2、优化了教师队伍。

调整前,由于缺少教师,相当多的村级小学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甚至是一个教师包全年段的课程,没有专职的英语及音、体、美教师。

调整后,学校规模大了,可以优先聘用优秀教师,同时分流一些不合格的教师,教师队伍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3、提高了教育质量。

调整前,教师兼课过多,备课时往往顾此失彼,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尤其是许多农村完小没有开设英语课(按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应开英语课),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升入初中后,与其他已在小学学了四年英语的同学相比,不能同步学习英语,严重影响了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

调整后,教师更加专业化了,可以集中精力备课,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同时,英语课、信息技术课都可同步开设,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也为农民的孩子提供了更为优质、更为公平的小学教育。

(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还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地、认真地分析和思考。

1、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

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后减少了教育经费开支,农村教育成本似乎下降了。

实质上,对那些因学校被撤而被迫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成本却因为布局调整而增加了。

因为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农民现在需要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重了贫困家
庭的教育负担。

一个学期住宿费要100多元,再加上行李、伙食费和车费等,一个孩子一年要多支出近五、六百元。

如果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有的农
民承担不起,有可能因此而辍学。

2、部分地方布局调整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地方没有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进行科学规划,把撤并学校当作政府甩包袱的手段,将布局调整单纯地等同于砍学校、减老师、减投入。

盲目撤并后,一些孩子上学路程很远,交通条件又跟不上,对
只有6-11岁的孩子来说会遇到许多的困难。

3、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短缺。

有的农村学校缺少资金,无力进行布局调整。

因为农村学校的撤并涉及到许多具体的事情,如接收学校要容纳更多的学生,配备更多的校舍、更多的教师等问题,县乡政府没有安排布局调整的专项资金,有的虽然安排了少量的专项资金,使用上又缺乏透明度,很多被挪用了,往往落不到农村学校手里,使得农村小学因布局调整再次背负沉重的债务,布局调整还是举步维艰。

4、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不够完善。

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还较差。

一是住宿条件差,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学生宿舍,有的住在旧教室中,睡的是十几人甚至二十几人的大通铺,卫生设施简陋;有的租住在农民家中,不利于管理。

二是饮食条件差,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食堂,学校只能解决蒸饭问题,学生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且放在箱子里一个星期,常常发霉、变质,影响学生身体健康。

三是交通安全隐患多,布局调整后,学校离家远了,山区孩子上学翻山越岭,远的要走几个钟头,既浪费时间又不安全;有的需乘车,农村大多是乘私人小货车,以“小龙马”、“小柳州”等以货运为主的农用车居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四是没有专门的生管教师,学生生活管理不到位。

有的地方因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导致辍学率上升。

5、学校撤并后校产流失现象较严重。

调整后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财产也就无人管理,有的校舍闲置或被村部使用,造成
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

二、完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对策建议
我市农业人口占70%以上,大量的农村孩子只能在农村小学读书,可以说,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事关
全市教育的大局。

(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应坚持两个原则
1、坚持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的原则。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结合我市山区的特点,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必须坚持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就近入学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提高规模效益,又要提高普及程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既要在区域、人口等方面扩大学校的覆盖面,保证学校有相应的规模;又要在交通等方面照顾学生就近人学,防止学生流失,使调整后的农村小学布局既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
未来发展的需要。

2、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时,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调控职能,把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统筹,对布局调整工作统一协调,统一规划;二是在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坚持全局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效益的观点和质量的观点,将农村小学布局
调整放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通盘考虑,实现布局调整的综合效益。

(二)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1、安排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

农村义务教育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

建议政府在制定布局调整政策和安排资金方面要有所倾斜,对农村学校进行特殊照顾,更不能将布局调整的教育成本转移到农民身上。

如可以调配专项资金建造教学楼、宿舍楼、购置教学设备,使农村学生也享有明亮的教室、整洁的校园、卫生的食堂、干净的
饮用水、安全的宿舍。

2、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并非相邻学校的简单合并,应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新学校半径的确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财力支付、校舍建设、食宿配套建设、教师定编、地理位置特殊性、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不能硬性规定生源不足多少就一定要撤并,不具备调整条件的,不要急于撤并,特别偏远的地方,不能盲目撤并,应保留教学点。

3、做好学校撤并后的资产置换、利用工作。

首先要确定农村学校的产权,该归村民集体所有的就归村集体,该归国家所有的绝不允许流失。

应当将大量闲置的校园校舍合理利用起来,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每一份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行校产置换或变卖,并将所得收入投入撤并后的学校,也可将撤并后的校园校舍改成幼儿园、德育活动基地等。

4、解决农村学生寄宿、交通、安全等难题。

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建设学校学生宿舍的同时,免收住宿费,水电费也纳入学校公用经费中,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寄宿制学校蔬菜基地,解决学生吃菜难的问题。

同时,为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配备生活教师,对学生的食宿进行照顾,并由政府出面,协调交通等部门,解决好学生的交通、安全和管理等问
题。

总之,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的综合效益。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使教育规模适度、布局科学合理,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更多的儿童少年接受更好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