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2)

广东省2020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附答案) (2)

广东省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

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

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2.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

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强化B.君主专制的膨胀C.监察制度的弱化D.谏议制度的消亡3.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文学性4.将“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5.黄宗羲认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有三大问题: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转卖为货币交税,并受商人盘剥;历代税赋改革,都不断加重农民负担。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黄宗羲认为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加重农民负担B.黄宗羲借此反对君主专制,渴求民主与法治C.黄宗羲力主废除土地私有制,恢复均田制D.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发展民族资本主义6.右图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1893年的日记,这说明了当时A.“开眼看世界”得到广泛认同B.传统抑商观念趋于弱化C.作者认同实业救国思潮D.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7.晚清时评认为:“满州政府为之伥,而列强为之虎;满州政府为之织,而列强为之罗。

”所以,“今日欲拔出于欧洲之坎,则不得不拔出胡族之坎。

”其主要观点应概括为A.中体与西用B.宪政与改良C.扶清与灭洋D.排满与反帝8.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思想和政治运动,其能掀起人心于一时者大抵以民族主义为出发点,并基本上假借民族主义的动力。

”下列口号与此不符的是A.“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C.“打倒孔家店!”D.“打倒列强除军阀!”9.“由于西方国家被证明是顽固不化的,孙中山和国民党便转向俄国。

他们宣称,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世界范围的同一个解放运动的两个方面。

”为此,孙中山A.发动辛亥革命B.提出三大政策C.领导北伐战争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10.“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

”材料中的“这时”应指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1.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A.另起炉灶B.一边倒C.反对美帝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2.某宪法序言:“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该宪法应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宪法D.1982年宪法13.“苏格拉底常站在雅典街头向各种人发问,他的目的是要对自己的和别人的观念进行检讨,探索其正确与否,以此来追问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维护城邦民主制度B.重视知识与理性C.鼓吹神本主义思想D.倡导法治与民主14.“(他们)发起一个崇古运动,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时代有关的东西。

在中世纪从未完全销声匿迹的古典影响。

”材料中的“他们”是指A.早期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B.沟通欧亚商路的荷兰航海家C.宣扬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想家D.构筑光影色彩的印象派画家15.16世纪,在西欧流行这样一句话:“谁控制了(亚洲的)马六甲,谁就扼住了(意大利)威尼斯的咽喉。

”下列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新航路开辟D.工业革命16.“各种政治势力终于从1789年革命到此时近百年的战争、革命和政治角逐造成的动荡不安中吸取了教训。

极端的、激进的政治斗争形式只会导致两败俱伤,适度的退让和妥协才是共存之道。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该国确立了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联邦制D.无产阶级专政17.认为工业社会将人分为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

认为国家及其权力机构都是资本家的代言人。

甚至将音乐、美术、文学和宗教都说成为资本家服务,欺骗工人,转移他们对生活窘困的注意力。

这一观点可能出自A.欧文B.亚当·斯密C.巴尔扎克D.马克思18.184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

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却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重商主义的影响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D.代议制民主的巩固19.1904年,德国讽刺画报刊登这样一幅漫画:非洲土著被商人灌酒,后被士兵放到滚压机下,直接压榨成一枚便士,站在一旁的传教士在向非洲土著布道。

这幅漫画讽刺的是A.价格革命B.殖民掠夺C.自然科学的发展D.现代主义文学20.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

”这一时期应是A.农奴制改革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解体时期21.美国学者小福尔索姆认为:“历史学家们都赞扬(罗斯福)新政是处于衰退的国家迫切需要的方案。

但事实并非如此……(二战)以难以想象的力度把美国人从大萧条中解救出来。

巨额的军火支出,印证了凯恩斯的那句:政府支出能够保障繁荣。

”据此推断,作者认为A.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大萧条B.政府支出扩大不利于结束危机C.二战是大萧条结束的真正原因D.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危机22.“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

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

”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A.政治上发表反苏反共的国情咨文B.经济上援助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C.军事上与盟国组成反苏战略同盟D.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华人民共和国23.“两个超级大国(冷战中的美苏)面临了许多挑战,一部分挑战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盟国,一部分挑战来自于寻求摆脱超级大国干涉的小国。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挑战”意指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B.“小国”泛指崛起中的第三世界国家C.美国盟国的“挑战”来自欧盟与日本D.苏联盟国的“挑战”来自东盟与东欧24.“对于测量者来说,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够被人类所知的界限。

一个清楚明白的宇宙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

”这一理论A.为蒸汽机的改良提供理论基础B.有力推动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C.极大地加速电影与电视的发明D.弥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不足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25题17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9分,共计52分。

)25.(17分)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

(2分)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4分)(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2分)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分)(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5分)(4)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分)【言之成理均可得分】26.(16分)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是人类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标志着国家和社会从教权桎梏下得到解脱,标志着以世俗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正在兴起。

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论和规范,不再出自圣经启示或教会权威,而凭借自然理性和社会经验独立得出。

启蒙运动以及18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西方文明和教会权威和神学教条日益分道扬镳。

——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材料二信仰自由为文明国家所保障,宗教问题应由个人自决,不容旁人强迫……教会学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步……宗教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试验,宗教的本质不过是劝人为善,学道爱人,并无政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

——1925年(朱经农)《为国家主义的教育问题答复陈启天君》材料三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

勿为人奴隶,而置亡国于不顾!——1925年潮州学联会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特刊》请回答:(1)中国古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是什么?(1分)此后儒学在历史上遭到哪些冲击?(2分)【列举两个即可】(2)材料一所述现象反映了什么趋势?(1分)这种趋势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哪些?(4分)(3)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