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学者指出 : 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 , 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 , 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因此 , 分封制下的诸侯 , 一方面保持了宗族群体的性格 , 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这反映了 ( )A. 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 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D. 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2.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B. 体现皇权独尊C. 保证皇位世袭D. 震慑割据篡权3.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自古皆封建诸侯 , 各君其国 , 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 其势不得不变。
……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 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下虽无世禄之臣 , 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4. 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 虚封” ,只赐爵位,不予封地。
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分封制的消亡B. 宗法制的瓦解C. 君主专制的膨胀D. 中央集权的加强5.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 中书门下 , 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 , 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 , 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 , 唯唯苟过 , 遂无一言谏诤者 , 岂是道理?……” 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 匡正皇帝的过失B. 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 替皇帝草拟政令D. 审批决策机要事务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 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
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
”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B. 封建制、大一统、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C. 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D. 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7. 宋太宗(939~997)诏:“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A. 重文轻武.积弱不振B. 内乱频仍,国势衰弱C. 外戚宦官横行不法D. 变法受阻,积弊难除8.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
辞官最为品题所重视。
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
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世袭制B. 郡县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9. 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
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 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 考生知识局限C. 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 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10.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11. 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郡县制→ 分封制→ 行省制→ 郡国并行制B. 分封制→ 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 行省制C. 分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行省制D. 行省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12. 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① 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② 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 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④ 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①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② 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④ 元朝设立行中书省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14. “ 雅典人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但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 约束’ 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确认的‘ 约束’ 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自我强制。
” 这一论述反映了雅典人A. 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B. 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C. 更加注重对自我的约束D. 主张自由是法治的基础15.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听信诬告,判苏氏死刑。
临死之前,他拒绝了学生和朋友要他逃跑的建议,因为他认为逃跑是卑鄙可耻的.且有违他所遵循的治国理念。
这反映了苏格拉底主张A. 依法治国B. 真知治国C. 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D. 言论自由16. 著名学者阮炜教授认为,苏格拉底跟民主政权的关系尤为紧张,民主派有充分的理由惩罚他,甚至处死他。
但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民众最初并非一定要置他于死地,仅只判他有罪;只是在他讲了一些挑衅性甚至羞辱性的话以后,才在第二轮投票中判他死刑。
该案例说明了雅典A. 司法程序十分缜密B. 民主派的利益得到维护C. 直接民主弊端明显D. 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挑战17.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18.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19. 426 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
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A.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B. 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C. 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一D. 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20. 从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B. 公民素质的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C. 政治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D. 经济制度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21.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中指出:“ 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 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 这表明古代希腊()A. 城邦体制造就了民主政治生活B. 民主政治的运行得到法律保障C. 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受到重视22. 从梭伦改革以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政治发展趋势是A. 从氏族部落到城邦国家B. 从贵族掌权到平民当政C. 从贵族政治到公民政治D. 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23.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A. 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 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C. 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24. “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 这项“ 原则”A. 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 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的平等C. 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D. 体现出古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25. 近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事件时有发生。
然而早在古罗马时代,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份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责任。
这体现了罗马法的A. 法律之上B. 天赋人权C. 自由公正D. 人文主义精神二、连线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般人往往说,中国过去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我认为称它是君主则诚然的,称它为专制,那就未免有一点冤枉。
中国社会,自秦以下,便没有所谓特权阶级之存在。
政府里面的做官人,并不是社会上享有特权的贵族。
……中国从汉以下,国民参政,均有一种特定的制度,汉制先入学校受教育,毕业后,进入政府历练办事,做事务官,当时称做“吏”。
待他练习实际行政有经验,有相当成绩,便得推举到朝廷,再经一度考试,才正式做政务官。
至手官阶高低,则由其服官后成绩来升降。
……所以中国自汉以后,固然有皇帝,但并没有封建贵族。
……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
……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
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