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第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统治的稳定。
研究宗法制度可考查A.长城遗址 B.曲阜孔庙 C.陕西黄帝陵 D.京杭大运河2、加强对中央机构的控制是强化皇权的有效手段,为此,秦始皇采取的办法是A.太尉由丞相领导,御史大夫由皇帝直接领导B.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统一领导C.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者互不统属,都对皇帝直接负责D.御史大夫由丞相领导,太尉由皇帝直接领导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完善法律机制 B.压制知识分子C.加强君主专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4、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清朝统治被推翻 B.辛亥革命爆发C.《临时约法》的颁布 D.中华民国成立5﹑洪秀全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与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二者的相似之处是A.维护小农经济是其出发点B.都具有近代化色彩C.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是其主要内容D.其反对的对象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6﹑《20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南京条约》和太平天国运动 B.《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C.《马关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7﹑1920年ll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人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番话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8﹑著名剧作家老舍在其名著《茶馆》中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李三,他在剧中有这么一段牢骚满腹的话:“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这段文字表明当时A.帝制废除,天下大乱B.袁世凯当政,民不聊生C.民主道路,曲折复杂D.军阀割据,战乱不休9、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
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A.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B.以上两个谜底都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D.两个谜底都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起的作用10、《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以下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 江南商品经济不发达C. 江南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D. 当时江南耕作技术比较落后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动力革命是A. 铁农具的使用B.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C. 牛耕的使用D. 筒车灌溉农田1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 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 小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13、《新唐书·百官志》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这主要是说明A. 唐朝的“市”有地域限制B. 唐朝的“市”无时间限制C. 唐朝城市商业发展迅速D. 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14、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生产力的不断进步B. 从商容易致富C. 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 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1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 它们的共同点有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严厉限制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16﹑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17、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有①手工工场→工厂制②手工生产→机器生产③政府压制→历届政府一贯支持④国内市场→世界市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18﹑《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C.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D.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19、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
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
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A.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B.以时代先后为顺序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 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2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
这反映了他A.主张男尊女卑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C.迷信孔子的思想D.主张“工商皆本”2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22﹑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我合一”,这表明他们A.主张绘画要进行必要的内心修养B.主张绘画要专心致志C.绘画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D.追求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23﹑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4﹑90年前,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A.反帝反封建 B.爱国主义 C.无产阶级革命 D.科学主义25﹑如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的部分标识,融入了中国书法艺术。
其构思取材于A. 篆书B. 草书C. 楷书D. 行书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
共50分)26.(20分)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阅读下列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请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是哪个王朝的什么政治制度?(2分)根据材料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3分)材料中提到的诸侯与天子之间形成什么样的关系?(2分)材料二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
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是采用委员制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钱穆对唐代政治的评论,其历史依据是什么?近代有学者认为: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来看,中国古代也存在民主成分。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6分)材料三既然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则建立民国就必然成为另一时代主题。
问题是建立哪一种模式的民国呢?以孙文为理论骨干的革命党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时的“美国模式”。
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便是一个美国模式的民国。
……不幸的是,这个生吞活剥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这句话?(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模式的民国”的表现和结果。
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5分)27.(12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达,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在近代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
……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小农经济的状况。
(4分)材料四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
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