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四班新八德工作计划与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汇编二年四班新八德工作计划二年四新八德工作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和落实“新八德”,一、环境布设凸显“新八德”,营造教育氛围。
学期初,精心制作了《践行新八德,做有为少年》的宣传视频,视频将新八德的内容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们清晰地了解了新八德的内容。
另外,每周班级都要根据学校的德育安排,将室内外板报更换一新,进一步理解新八德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二。
坚持诵读新八德内容,新八德行动誓词,感恩词等班级进行的早诵读、日力行、晚反思的做法一直在不懈地坚持着。
在每天早自习的前5分钟,先要按要求诵读的部分章节;在每周周一早会上,我们全体学生一起诵读《感恩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每周用“心灵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的体会,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一日活动来贯穿“新八德”,一日活动离不开“新八德”,全员全方位的落实,开展了“我的目标我制定"活动,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制定出了本学期的三个目标,分别是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方面的,写在A4纸上,并以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悬挂于教室的展板上,定期进行目标达成的检测,激励孩子向着自己制定的目标而努力;开展了“我立志,我成长”手抄报比赛,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了铭记了立志名言,明确了奋斗方向;开展了“我立志,我成长"演讲比赛,在这次演讲比赛中,同学们将名人成才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张海迪的奋斗精神,贝多芬的不懈追求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他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保证了每一位学生对学校的德育活动都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无论师课堂教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围绕着“新八德”这条主线来进行,有效地促进了新八德素质教育的落实三。
下面结合我班情况,具体说说我们的做法。
三月份为“尊师”安排的活动有1、“说句心里话”老师寄语2、“颂老师”学生寄语3、班级召开庆祝教师节活动。
四月份为“我和祖国共成长"一一立志孝亲,主要活动有:1、开展了 ,孝亲,我成长”手抄报比赛,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了铭记了名言,明确了奋斗方向;2、开展了“我立志,我成长”演讲比赛,在这次演讲比赛中,同学们将名人成才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张海迪的奋斗精神,贝多芬的不懈追求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生,他们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班级故事会“讲述身边的榜样”五月份“好习惯伴我成长”一一长善,主要活动:1、召开主题班级2、评选每周之星3、以弟子规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六月份为“友善与关爱” --- 友学,主要活动:1班级主题班会2、三个一活动做一做(做一件关爱帮助他人的事),说一说(同学交流),写一写(日记、手抄报)3、以“友学” 为主题的经典诵读展示交流活动总之,通过学习活动,师生提高了道德意识和增强了法制观念,收获极大。
今后将“新八德”落实到德育教育中,使法律、道德根植于教师的心中,让“新八德”伴随着学生的茁壮成长。
四。
根据教育局的《八星级道德学生评比的通知》精神,出台了《新八德教育手册》,开始实施“八星级道德学生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信我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会取很好的成效。
(转载于:.zaldian.在点网)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分香蕉》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及自制课件学具准备:香蕉图片12张,小棒1 袋。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通常你用什么来招待客人呢?你们真是热情、懂礼貌的好孩子。
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气和笑笑,也不是机灵狗,而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
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 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二、问题情境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4、你真了不起。
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4-2)七叫什么名字?除号长什么模样啊?(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
领学生读2遍一一“除号”)4、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12” 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写在除号的后边。
瞧瞧,我们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齐呀。
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
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读吗?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2。
(跟读2遍。
)分得的结果是“每份6根”,把“6”写在等号的后边。
分的是香蕉,单位名称应该是什么?5、练一练。
(除法算式的读法、看图意说出除法算式。
)大家读得可真整齐。
那么,下边这些除法算式你也会读吗?(1)我会读。
64-204-5184-4204-5大家读得真响亮。
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用除法计算。
活动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来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该怎样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组里的同学一块来,组长做好分工和组织,一人出主意,一人摆图片,一人写除法算式,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谁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学生交流、操作:说一说、分一分、写一写。
板书:12^3=4 (根)算式表示什么?同学们,除法算式里,除号娃娃已经有了自己喜爱的名字一一除号,(屏显:除号)你知道吗?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数字也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
你知道吗?(1)除号前边香蕉的总数“12”叫“被除数” o(2)除号后边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数”。
(3)等号后边的分得的结果“6”叫“商” o活动三:小组交流其他分法。
12 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算式:124-4=3 (根)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
算式:124-6=2 (根)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 (根)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数,列出那么多个整齐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
这就是咱们今天学习的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38——《分香蕉》。
大家边玩边学可高兴了。
那么,你认识了什么,特别开心?你学会了什么,特别高兴?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都认识了除号和整齐的除法算式。
三、巩固深化1、帮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装修房子,它要把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几根。
你们能帮助它吗?18^2=9 (根)(2)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 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呢?184-3=6 (根);184-6=3 (根);184-9=2 (根)2、帮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细观察图,提数学问题。
(12个果子平均分给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运几个果子?)(2)根据图意列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知道商是多少的?四、实践应用: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二年数学上册《分香蕉》教学反思一**小学王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苹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一一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
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
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
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
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