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①探讨炮制机理(包括中药炮制减毒、增效、缓和药性以及产生新药效的机理研究;对象:炮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药理作用和这些的改变)②改进炮制工艺(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发展)③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饮片的外观因素:形、色、气、味;临床药效是内在评价炮制质量的指标;制订饮片质控方法和标准)2.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了解)中药炮制学和其他学科关系4.中药炮制的起源:(1)中药的发现和应用(2)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中药炮制的雏形(3)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5.中药炮制的发展:(一)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1.春秋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医方书《黄帝内经》“燔治”“角发”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制半夏2.秦汉时期(1)炮制理论汉代《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生熟异用学说;炮制减毒;药用部位的选择;切制对药效影响。
)(2)炮制技术方面药物炮制与配伍、剂型、煎法、服用密切相关炮制技术范围:净制、切制、炒制、蒸煮煅发酵重视毒剧药物的炮制应用,半夏“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3.魏晋南北朝时期(1)炮制理论《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是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雷公炮炙论》刘宋时代雷敩,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2)炮制技术方面应用辅料炮制药物:生姜汁解半夏毒炮制工艺合理实用性强:大黄蒸、吴茱萸醋制炮制工艺水平提高:朱砂“研细如粉”;天门冬“微火烘”;炼丹术4 .隋唐五代《备急千金要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新修本草》唐代苏敬修订的世界最早药典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陈师文等编撰,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二)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明;公元1280年至1644年)6.(金元、明时期)《本草蒙筌》明代陈嘉谟所著“火制四,有煅, 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渍,或泡,或洗之弗等;水火共制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三类分类法“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7.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药记有“修治”专目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提出了“雷公炮制十七法”。
(三)炮制品种和技术应用的扩大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1)理论方面: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2)技术方面:炭药品种丰富;重视应用鲜药;优良炮制加工体系,(四)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现代;公元1911年以后)1.民间散在的炮制经验和文献的的整理总结。
药典中的《中药炮制通则》;《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市的《中药炮制规范》。
2.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材的编写3. 科研、科技的发展:国家攻关项目:十五“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化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药炮制共性技术机相关设备研究”4. 炮制技术方面:作坊式-中药饮片厂-GMP认证2006年“中药炮制技术”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是提高临床药效的重要环节。
6.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国家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需遵循的法规。
7.炮制专著:第一部——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第二部——《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三部——《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8.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①净制与临床药效(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②加工切制与临床药效(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③加热炮制与临床药效(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④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药效(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注意:——辅料:酒制升提-酒黄连,清上焦湿热醋制入肝-延胡索,疏肝解郁止痛盐制入肾-盐黄柏,滋阴降火,退虚热姜制发散-姜半夏,增强化痰止咳作用蜜制甘缓-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紫菀、款冬花等9.传统的制药原则:相反为制(改药性)、相资为制(增药效)、相畏为制(降毒性)、相恶为制(抑劣性)传统制药方法或: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10.炮制对药性的影响:(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姜汁制栀子,以热制寒—反制)②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胆汁制黄连,寒者宜寒—从制)③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生地制成熟地,甘寒变甘温)。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①辅料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如酒黄柏;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
②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1)生升熟降:如莱菔子“生用能升,熟用能降”,可谓是生升熟降的典型。
2)生降熟升:大黄、黄柏之类,用酒制后引药上行,清上焦热。
3)升者益升:用于上焦心肺的黄连、黄芩,以酒制后,更加上行,清头目之热。
4)降者益降:同上沉降之品的黄柏、杜仲等,用盐制后增强引药入肾经,更好地发挥滋阴降火,补肾助阳的作用。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①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醋延胡索②炮制增强药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如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③炮制改变药物归经: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4)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降低毒性主要途径——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②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
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姜半夏。
11.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1)提高方剂疗效:①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例子:紫苏子(辛散之性减弱、温肺降气增强)、莱菔子(升转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炒爆②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例子:苍术(制用——减少辛燥之性),关黄柏(去粗皮——减少非药用部位)③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例子:益智仁(盐炙——入肾),和山药、乌药合用,入肾之力增强④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例子:麻黄在麻黄汤中生用,使发汗平喘增强(2)消除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①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②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3)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范围;(4)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细看P16-1812.(了解)临床选用炮制品的一般原则:(1)全面掌握各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当归-补血活血(共性);生当归-补血润肠作用强-血虚而大便实者;酒当归-活血作用较强-血虚而兼瘀滞者;土炒当归-无滑肠作用-血虚而脾虚便溏。
(2)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考虑和掌握:如凉血止血药,生品清热凉血作用强,用于血热较盛的出血患者;炭品涩学止血作用强,用于出血量较多而血热又不太盛者;如虽然血热较盛,但方中已有足够的清热凉血药,选择某药是为了增强止血作用,仍宜用炭药;反之,病人虽然出血量较多,血热又不太盛,但方中已有足够的固涩止血药,选用某药目的是清热凉血,应用生品。
13.(了解)炮制对制剂的影响:(1)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在饮片选用方面,中成药与汤剂有所不同:①中成药处方固定,适应面较广,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相对地固定。
②汤剂通常都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素质随证组方,针对性较强,对药物的炮制要求也灵活多变,常根据用药意图而定。
(2)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与内在质量要求:中药炮制对制剂的影响——①净制去杂,提高成药质量;②切制饮片,便与煎煮提取。
炮制易于粉碎;③炮制提高制剂的疗效;④炮制去除或降低毒性,保证成药制剂的安全。
14.(重点)中药炮制的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净制去毒:如蕲蛇、乌梢蛇,去头、鳞、骨;水制去毒:水飞法提取雄黄细粉;加热去毒:砂烫马钱子;辅料去毒:醋制芫花;压榨法:柏子仁霜;蜜炙麻黄。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性味偏盛的药物,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可通过炮制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生甘草——甘凉,清热解毒、清肺化痰的功效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功效蒲黄生品——性滑,活血行瘀止痛蒲黄炭——性涩,止血蜜炙麻黄可使辛散作用缓和常用炒法、蜜制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甘能缓”,“炒以缓其性”。
(3)增强药物疗效:(1)增加溶出率,提高疗效:如饮片切制,炒(逢子必炒),炙(延胡索)等。
(2)减少有效成分损失,保存药效:某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等。
(3)辅料协同增强疗效:黄芪:生品-补中益气;蜜制-增强补气作用(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中医对药物作用的趋向是以升、降、浮、沉来表示,中药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
大黄生品-苦寒,性沉而不浮,走而不守;酒制品-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热生莱菔子-升多于降,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降气化痰,消食除胀(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通过加热或辅料制可改变或增强药物对某一部位的作用,使作用更加专一。
“醋制入肝”,“盐制入肾”;生黄连-入心经;姜汁炙黄连-入胃经吴萸制黄连-入肝经(6)便于调剂和制剂:①除去杂质,提高洁净度;②除去非药用部位,配方剂量准确;③分开不同药用部位;④质变酥脆,提高生物利用度;(7)洁净药物,便于贮藏保管:①通过净制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②药物通过加热处理,干燥或保苷杀酶或杀死虫卵,保存药效。
如桑螵蛸清蒸后,有两方面作用: 1)保存药效,消除副作用;2)杀死虫卵,易于贮藏。
③种子类药物炒后可防止发芽。
(8)利于服用:指动物类、树脂类及其他有异味的药材:①矫味:甘草水炙远志。
②矫臭:紫河车、乌贼骨、乌梢蛇等。
15.(重点)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前三个重点)(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①有效成分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不耐热—生用,如石榴皮、山豆根;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②有毒成分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②避免醋制;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如秦皮、大黄等;2)非有效成分: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