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调研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一上·泉港月考) 下列词语或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杀戮涣然冰释趋之若骛微言大义B . 脉搏再接再励美轮美奂张皇失措C . 宣泄食不果腹额手称庆饮鸩止渴D . 追朔旁征博引谈笑风生一筹莫展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蔡明上了2013年春晚,当被问到“你会放弃它吗?”蔡明连说不一定。
她透露蛇年春晚准备了四个小品,只有《想跳就跳》勉强过关,其余三个则差强人意,被直接毙掉。
B . 近日,上海黄浦江水面出现2000多头死猪。
事情发生后,供水企业加强了水质监测。
人们在关心水质污染的同时,也已经开始调查这起事件的始作俑者。
C . 两会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既有领导干部们高屋建瓴的深谋远虑,也有来自最基层的代表委员的心声;既有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也有平头百姓的一得之见。
D . 在今年“两会”的讨论会上,一位农民代表“抢”到了会议的最后一个发言机会。
因为他要代表农民说几句话,这是他处心积虑准备的建议,怎么舍得放弃不提?3. (2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个性化定制”旅行方案的出行方式日趋受到欢迎,尤其这种能够“玩出创意”“玩出个性” 的方式,对于年轻消费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B . 据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农村有 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
老百姓看病难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除根治药价虚高这一首要顽疾外,还需要加大全方位监管力度。
C . 菲律宾发生地震后,中国国家旅游局表示,出于中国游客人身安全的考虑,建议民众近期避免前往菲律宾受灾地区旅游。
D . 俄罗斯小分队的 4 名大学生则向大家播放了他们走进当地孔子学院,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向俄罗斯的大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活动视频。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4. (6分) (2018高二上·沾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
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
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
在我们的五千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
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
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
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
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
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
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当然也有嫌名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等不予避讳的规则。
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
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我们源于上古的五千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 .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 .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
D .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2)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都是一部历史。
B .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C .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D .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徳观念。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是()A .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里人们对自己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 . 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C .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由乾降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D .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5. (12分) (2017高三上·闵行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轻盈的浮动的朱以撒①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徐缓的山坡上一大片的芦苇正在迎着来风。
一个人对于居住的选择,有时是游移在具体的房屋之外的,面积、质䟿、形制这些可以测䟿的部分被忽略了,而感觉、视觉站出来说话——以前我买临水的房子,是由于水际一株品相周正的大榕树,它的雍容圆满体现了良好的生态。
而今我看上这套山居,正是因为在一个蜻蜓乱飞的黄昏,我与满山坡的芦苇相遇。
它们在夕阳下闪动着银子般的光泽,使人下定决心不再犹豫。
②芦花是柔软之物,一阵风起,芦花悠悠,有的就飘进了院子,落在案上或者我的肩上。
宋人黄庭坚曾说兰花之香是国香,生于深山里,不为人知却照样芳香。
看来天下万千植物都是如此,顺天适性,和人是毫无关系的。
它们与人不同的就在于自然而然,何所来何所去,尽随风来雨往。
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不是因为它的重䟿,而是它的柔软被我感受到——柔软往往是使人感到温暖的一种形态,毛茸茸的、蓬松的,使人放心。
那些敛约的神情,优雅的姿势,朴素的色调,都在人们乐意接受之列,只是后来坚硬越发突兀,放纵恣肆,攘袖瞠目,也就离柔软渐渐远去。
一个人老迈时,坚硬的牙齿全脱落了,又以坚硬的假牙来替代,而一条柔软的舌头却完好如新——道理是可以讲得通的,可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还是争当牙齿,以坚硬面对世界。
③自然之力也难以摧折一丛芦苇——这是台风过后的景象,纤细之秆的韧性显露出来,在随势俯仰中成为一道委婉的弧线。
芦苇就是野草一般的植物,与荆榛莽葛一样,由于过于野而有贱气,人们会在院子里种一片竹子以示高洁,却不会种一丛芦苇。
由于不为人栽种,它的野性形成的内部力䟿越发有劲道,只是向来重外表的人浑然无知。
④让芦苇入画的人当然有。
这也预示着这个人要有与之相契合的心性,有野的一面,也有细如牛毛的一面。
以工笔来再现一丛芦苇,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或者更长——人们往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䟿劳作的难易,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的契合,能否把这种植物,从秆的坚韧圆劲到花的迷蒙、缥缈、清虚都表现出来。
如果不行,说明与这种植物内在缺乏一条相通的路径。
那么就不要坚持了,可以改为画竹,竹的硬朗实在比芦苇的虚无柔和更易于把握,而细微正是这个时代的人最难触及的。
细而不弱,功力见矣。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那么,就慢慢来吧,毫厘不爽,纤缕必见,最后连画家也成了一秆芦苇。
唐子西说:“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为何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只缘于置身于植物之间,与植物居。
植物的生长是看不到的,只能积多了时日才见出不同。
那么,一个人终日可见芦苇,他也会多一些徐徐的闲雅,慢慢地做一件事,把它做好。
慢的可靠性可以从慢生长态的植物中体现出来,由于内在储存了大䟿的时日,质地厚实强大,它们成了植物中的精品。
⑤夕阳敛约光线时,芦苇丛中都是声响,归巢的鸟掠过,又停留其间,聒噪聒噪,反而显得芦苇的静谧安详。
植物与植物是不同的,静默不语的和发出声响的,共同应对着时光。
杨树皮白光洁,一阵风来就哗哗作响悲怆不已,这种与宗教有所关联的植物使人听其声而不安。
芭蕉偌大的叶片发出的啪啪巨响,似乎要掀动屋瓦,在空旷里生出寒意来。
没有人会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
是这个世界太嘈杂了,淹没了它的私语。
这也使芦苇的气息素来都往下走,温和、素淡、清凉,还有些许薄薄的寂寥。
永远是那般的细腻修长,极了旧日里清瘦的文人,轻轻地来,轻轻地往,静静地翻书,静静地行文,少与人交接而乐于自处。
⑥水边的人终日可以看到流水,ۿ山里的人终日可以开门见山,时日久了也就成了山水的一个部分。
⑦坐对青山,日子悄然而缓慢,如同满山草木天生天养。
如果一个人住在三环边上,可以看到千百汽车蟑螂般地穿梭,声浪向上翻卷,进入房内,心紧了起来,动作紧了起来。
谁有当年陶渊明的淡定,心远地自偏呢,把繁华的喧嚣视同安宁的桃源。
一种感受都是很个人的,我相信人都有从坚硬过渡到柔软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朴素的回归,它可以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的一次晚餐,可以是一次安然无忧的入睡,可以是一次负暄时的陶陶然的心情。
一个人在注视芦花的轻柔时,他对于寻常日子的寻常要求,也倾向于如此。
(选自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分析第①段划线词“相遇”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