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4:古诗鉴赏

2017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4:古诗鉴赏

2017年高三二模汇编4:古诗鉴赏宝山、长宁、金山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春日独酌唐李白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

(4分)13.B 14. A“比”错,应是“兴”;“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15. 示例:(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为“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

(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是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1点1分。

写法和情感各2分。

“同”2分、“异”2分)青浦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春日独酌唐李白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

(4分)13.(1分)B14.(3分)A15.(4分)答案示例:(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跟(与己相对的)“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

(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评分细则:1点1分。

写法和情感各2分。

“同”2分“异”2分。

崇明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 — 15题。

(8分)【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自适乔吉黄花开数朵,翠竹栽些个。

农桑事上熟,名利场中捋①。

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

五亩清闲地,一枚安乐窝。

行呵,官大忧愁大;藏呵,田多差役多。

【注释】①捋:能力低.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U分)A.【双调】确定了本曲音乐部份的曲调模式。

B. “雁儿落过得胜令”限定本曲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C. “自适”表明了本曲主旨。

D.本曲用韵严谨,对仗工整。

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曲用语不避通俗的口语,体现了元曲雅俗结合的特点。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语意表达曲折,使情感更加含蓄。

C. “枚”字作量词,用法新颖别致,形象地写出屋舍之小。

D.曲中含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意,显出潇洒自适。

15.有人认为本曲题为“自适”却又喑含“不适”之意,试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看法。

(4分)13.D14.B15. 评分说明:观点1分;分析3分。

认可与否均可得分,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示例1:本曲描绘出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小景,营造出独特的秀雅、清闲的境界,表现出作者身处其中的自适安乐。

但是,曲中依然含有“不适”之意,三四句的对比中暗含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情,同时又略有不甘之意。

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点明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不论为官、退居,都难免忧愁的无奈,可见曲中“自适”之中暗含“不适”之意。

参考示例2:本曲整体上以描述自己身居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的生活为主,主要传达的是一份自适安乐。

尽管三四句略有对比中不甘之意,但更多是一份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后的自适。

同时,最后四句,前两句也正是对以往官场生涯的否定,对如今生活的眷恋。

后两句的“田多差役多”也因自己所拥有的仅是“小庄”“五亩清闲地”而不受影响。

因此,全诗应是围绕“自适”展开的。

奉贤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旅寓洛南村舍郑舍(唐)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

幽栖虽自适,交友在京华。

14.诗中体现清明节习俗的是“”一词。

(1分)1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夸”一字表现出女孩争玩秋千的热闹景象,想象她们轻盈娇建的身姿。

B.颔联“妨”“见”二字,体现出作者入微的观察力,展现出当地特有风韵。

C.颈联“窥”“认”二字,以静衬动,使得原来平和的画面增添了几许热闹。

D.诗人用实笔写景,以自然晓畅的笔触描绘村居充满野趣的生活,潇洒不着力。

16.全诗围绕“旅寓”一词展开,对此加以分析。

(4分)14.秋千(1分)15. C(3分)16.(4分)诗人以“旅人”的视角写眼中所见,先从时令、季节入笔,描绘出所见清明景象,整个画面疏朗和谐,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与后文的“自适”照应。

“幽栖”一句呼应“寓”字,展现“旅人”心中所想,既表现出他身处此境的闲适、恬淡,又以“虽”字转折,表达对京华和故友的思念之情,流露出旅寓者的淡淡哀愁。

“旅寓”一词画龙点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虹口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回车驾言迈①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②以为宝。

[注]①回车驾言迈:转过车头,驱车远行。

②荣名:美好的名声。

1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

(1分)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开头“悠悠”“茫茫”等叠词渲染出苍凉凄清的氛围。

B.“四顾”二句运用比拟手法,意在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C.“盛衰”二句前后存在因果关系,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D.这首诗语言质朴流畅,不事雕琢,情景交融,富于哲理。

15.结合作品内容评价诗中表现的人生态度。

(4分)13.古体(1分)14.B(3分)15.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所以要抓紧时机立身建业:生命虽然会终结,但美好的名声却能留存于世。

作者的人生态度看似消极颓废,但最终还是肯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分)黄浦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

(8分)咏怀阮籍①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②,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注】①阮籍:三国时魏国人,“建安文学”重要作家阮瑀的儿子。

②乌号:良弓名。

13.对作者与嵇康等七人并称的雅号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分)A.建安七子B.邺中七子C.竹林七贤D.正始七贤14.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壮士”句,用“何”字,直抒胸臆,奠定全文基调。

B.“驱车”,描绘出征,承上启下,推进情节发展。

C.“岂为”句,巧用反问,强调语气,增强诗歌气势。

D.“忠为”句,采用互文手法,交代了远赴战场的原因。

15.清人方树东认为这首诗“雄杰壮阔”,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4分)13、(1分)C14、(3分)B15、(4分)答案示例:从形式看:每句都押ang韵,用韵激昂,掷地有声,“光”“扬”“彰”“常”等词,明亮向上;写实手法,再现战士出征时的豪情,具有可视的画面感。

从内容看:表现拼死征战、舍身报国、名垂后世的雄心壮志。

如:“临难”二句写壮士临国难,愿身死魂飞赤胆忠心,出语壮烈,读之令人动容,油然而起崇敬之情。

评分说明:形式2分,内容2分。

嘉定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

(8分)酹辛稼轩墓,在分水领下①[元]张野②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

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

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

漫③人间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

不见戟门华第。

见萧萧竹枯松悴。

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

万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

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酹。

【注】①分水岭:在江西铅山县境内,辛弃疾墓地所在地。

下阙“带湖”“瓢泉”都在铅山,“戟门华第”指辛弃疾旧居。

②张野,由宋代至元代的词人,官至翰林修撰。

③漫:空,徒然。

13.这首词的词牌是()。

(1分)A.水龙吟B.水调歌头C.雨霖铃D.苏幕遮14.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遐方异域”,三句写辛弃疾领兵北伐、收复中原的大志受阻,含恨而死。

B.“星斗撑肠,云烟盈纸”赞扬辛弃疾文学才华及其作品浓厚的浪漫色彩。

C.上阙“游戏”、“漫”显示了作者的观点,辛弃疾的词作是游戏,是徒然。

D.下阙首句描写辛弃疾身后萧条,暗示了作者对后人忘却民族英雄的不满。

15.这首凭吊辛弃疾的词作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加以分析。

(4分)13.(1分)A14.(3分)C15.(4分)示例一: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辛弃疾常感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示例二: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既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示例三: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对作者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

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

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风高歌的深层感慨。

(手法2分,情感2分)静安区(三)阅读下面这首词,成第14一16题。

(8分)·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①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