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研究进展摘要:马尔堡病毒自发现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地流行了多次,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笔者从马尔堡病毒的发现过程、结构特点、传播途径、流行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加以概述。
关键词:马尔堡病毒;出血热;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马尔堡病毒概况(一)病毒的发现1967年首次发现于德国马尔堡市的一家实验室中发生传染而得名。
当年8月马尔堡、法兰克福和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马尔堡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长尾青猴,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因此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
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至今仅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无明显的季节性[2]。
(二)有关背景资料马尔堡病毒的出现促成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按照最高等级标准建造了一个四级实验室[3]加以研究,该病毒随后消失,直至1975年2月,一名之前有前往津巴布韦旅行史的急性发病男子在南非一所医院住院治疗。
感染从该名男子扩散至他的旅行同伴和医院一名护士。
该男子死亡,但其它2例痊愈。
1980年在肯尼亚发生2例,其中1例死亡。
1987年在肯尼亚又发生1例致命病例。
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
2004年10月至2005年发生于安哥拉,在安哥拉爆发的马尔堡病毒疫情,累计报告病例374例,其中死亡329例,这是最严重的一次疫情。
最近的一次马尔堡出血热疫情在2007年7月至10月发生于乌干达,在同一个矿区先后有3人感染马尔堡病毒,其中1人死亡。
二、马尔堡出血热的症状马尔堡病毒会引起宿主全身性出血,感染后期甚至会造成全身内脏的溶解,所以死亡率极高。
这种疾病最容易感染儿童,在非洲,有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受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薄弱,目前患病的大部分死者是五岁以下儿童。
马尔堡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9天,长的可超过2周,病程为14~16天,最初两天的症状,就是发热(发热极期体温可达40℃以上)、肌肉痛、关节痛、全身不舒服,没有特异性。
接着,就会出现疟疾症状,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
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呕血、流鼻血等。
可以影响到胃肠道和肺部,并伴随有皮疹。
晚期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症状呈渐进性发生,出现多脏器累及症状,如肝功能损伤,胰腺炎症及神志失常、颤动等神经系统症状,继而肝衰竭、弥散性出血和多器官衰竭。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约1/4的患者死亡。
幸存病例完全恢复大约需要5周时间,恢复期并发症有睾丸炎、复发性肝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
实验室检测,患者发病早期有蛋白尿、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着减少、伴有反常的血小板凝聚现象。
三、马尔堡病毒的结构和特点马尔堡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rna病毒。
病毒体呈圆柱状,卷曲成“6”字形、蚯蚓状、蹄铁形或一端弯曲成手杖形。
病毒颗粒直径75-80nm,长度为130-2600nm。
在20nm厚的由脂蛋白构成的包膜内有一个直径为60.6nm内部结构,为核衣壳,在其内部有一个直径20.7nm的中心轴和一个轴距为5.3nm的螺旋。
病毒颗粒有类脂包膜,包膜上有大的凸起,包绕的螺旋状的核衣壳。
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包括恒河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原代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系细胞(hela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 细胞)、幼地鼠肾异倍体细胞、人肝l细胞系细胞等传代细胞。
四、马尔堡病毒损害的机理(一)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病毒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复制,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凋亡。
(二)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干扰素-?%z的应答;2、由于病毒感染,影响了体液的免疫反应;3、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4、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介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
研究表明,病毒侵害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系统的巨嗜细胞和肝细胞。
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的损害导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倒流入外周器官,从而造成循环系统的崩溃并使人快速死亡。
在马尔堡病毒损害中,内皮通透性增加及毛细血管的受损看来是病理损伤的关键。
(三)诊断与治疗马尔堡出血热的初期症状与疟疾、sars、流感或黄热病等相似,晚期症状与埃博拉出血热、拉沙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相似,确诊较为困难。
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对来自疫区、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有接触史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灵长类动物的人员,出现突然发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疹及出血症状,化验可见蛋白尿、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
确诊应依据特异性诊断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到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igg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ifa 检测到血液、血清、组织匀浆或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检测到病毒颗粒或抗原。
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诊断为马尔堡出血热。
目前对马尔堡出血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1、对症治疗:包括退热、镇静、供氧、止血、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2、支持治疗:液体疗法、营养支持、补充凝血因子、补充新鲜血浆和白蛋白、维持血压,治疗各种并发症。
抗凝药物肝素的应用尚有争议;3、使用恢复期患者血清及动物免疫血清球蛋白治疗早期患者可能有效,但目前争议较多。
体内病毒量高,肝、肾、肺、心脏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较差。
五、马尔堡病毒的传播途径马尔堡病毒引发的出血热疾病的传染源是青猴。
虽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尚不清楚,据信非洲绿猴并非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
有人认为很可能在热带雨林藏匿着某种人类还不知道的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存储库。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欧洲都曾派出科学家小组到肯尼亚和乌干达搜寻这种动物,他们捕捉并测试了成千上万只猴子、猩猩、啮齿类动物、蚊、蜱、蝙蝠和猫等。
不幸的是,这样一种动物——马尔堡病毒在它们身上自然生长,两者又相安无事——一直没有发现。
目前所知,马尔堡病毒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如体液、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等,以及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比如与病人共用注射器、性交等。
至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会不会传播,还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人与人之间,动物和人直接接触也会传播。
世卫组织公告称,此前对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病毒可通过与感染者体液的亲密接触加以传播,而这种情况在治疗感染病人或者掩埋死者时有可能发生。
六、流行因素——生态破坏加剧传染病传播在自然界中,许多致病细菌、病毒、寄生虫生活在动物体内,称为动物病原体。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动物病原体“跳”过“种间屏障”进入到人群中,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致命的疾病,而人类滥食野生动物、滥砍乱伐森林,更加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流行病传播速度和广度在迅速扩大。
工业文明以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会出现一种新的严重的流行性疾病。
而现在一种新型的流行病出现间隔为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生态破坏造成动物远离其固有的栖息地,动物和人的地理隔离消失,接触更频繁,所携带的病原体可通过变异跨越种间障碍,使人成为新的宿主,导致新的流行病爆发。
对热带雨林等原始森林的破坏,可能使大量禁锢在密林中的不明病菌和病毒从中释放出来,成为“新兴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那些讲究生吃野生动物的地区,野生动物的捕获、贩运、饲养、屠宰及食用更加速了病原体从动物到人体的传播,缩短了流行病爆发的间隔时间。
七、预防措施(一)控制传染源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和灵长类野生动物严格实施检疫,避免与可疑病人接触,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在专业机构进行严格隔离和消毒,所有与患者发病后3周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应进行密切监测。
实验用动物一旦发生疑似病例,应全部捕杀和焚毁,有关房舍及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在疫区就诊时,应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尽可能携带口罩、手套、眼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具。
(二)切断传播途径1、尽量避免与动物零距离接触目前,饲养宠物已成为一种时尚,除猫、狗,甚至还有不为人类所熟悉的蜥蜴、猴子等野生动物。
家庭成员与宠物之间几乎亲密无间:同桌吃饭、同床就寝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应注意的是,亲吻宠物会直接造成病从口入。
2、拒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由于其不在食品卫生监管范围,安全性无法保证;不生吃动物食品,因为大多数细菌、病毒必须经高温才能杀死,生食肉类及血液存在健康隐患。
3、配备有效的防护设施疫区工作人员、实验室人员和医务人员应接受防护知识培训,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设施,在接触受感染动物或患者时,对所有的感染动物和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尸体以及可疑污染场所和物品等要进行严格彻底的终末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和实验室感染。
开展相关实验研究的实验室应达到p4级标准。
(三)保护易感人群恢复期患者要禁止性交3个月,或直到体液内检查无病毒。
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多食蔬菜、菌类、药食同源的中国传统食品,如小葱、大蒜、萝卜生食,具有诱生人体干扰素,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等等。
目前,尚无马尔堡出血热疫苗上市,但已有不少研究机构正在开展相关研究。
2005年6月,由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首次报告,马尔堡出血热疫苗在模式动物猕猴体内试验成功,该疫苗经注射后能够保护病例组实验动物不受病毒侵害。
认为该疫苗经过改进后,有望用于人类临床研究。
2006年4月,德国一个科研组织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一种马尔堡病毒候选疫苗,该疫苗注射后既能对灵长类实验动物产生预防性保护,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该疫苗还没有进行人类临床试验。
我国还没有发现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也没有关于开展马尔堡病毒研究的报道。
卫生部已于2005年7月推出了《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商务部2006年7月已将马尔堡病毒列入《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中。
虽然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仅发生在非洲,但由于人口流动,科学实验和养猴业的发展等有可能造成马尔堡病毒的侵入,而且该病毒存在成为生物恐怖袭击或战争手段的可能。
因此,必须密切关注马尔堡病毒,防止将该病毒传入国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