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三首》导学案(教师版)高一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5编制人: 审核人:学生班级:姓名: 小组号:评价:《迢迢牵牛星》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ﻫ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重点)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难点)三、教材助读《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迢迢牵牛星》预习案一、翻译诗句,注意加点词的意义。
诗句:迢迢..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牵牛星,皎皎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迢迢牵牛星》探究案一、诗句中反复使用叠词有什么作用。
答:迢迢形容牵牛星之遥远,皎皎形容织女星之明亮,纤纤形容手之细长,札札形容织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莹,脉脉形容注视之含情。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
二、《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答: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三、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参考一: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参考二:此诗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比喻思妇与游子的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同时,流露出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凉。
《短歌行》一、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2.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3.品味作品用典、比兴等艺术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2、诗歌中运用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
四、教材助读1、曹操,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和重要诗人。
三国志说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鲁迅先生曾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2、短歌行“汉旧歌”。
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认为指歌声长短而言。
短歌一般节奏短促,适于抒发忧愁、苦闷的情绪,长歌一般比较热烈、奔放。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短歌行》预习案一、解释加点词语。
1、何以..解忧:以何,凭什么。
2、但.为君故:只。
3、枉用相.存:偏指我。
4、枉用相存.:问候。
5、山不厌.高:满足。
《短歌行》探究案一、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忧的是什么?结合诗句分析。
答: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贤才难遇,功业未建,天下未定。
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诗人之忧吗?答:不能。
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唐代诗人罗隐也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忧人生短暂,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长其人生。
三、诗人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作分析。
答:⑴引用《诗经》⑵妙用比喻⑶巧用典故《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3、学习写景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知人论事,知人论文,作者简介:ﻫ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ﻫ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归园田居》练习案一、整体感知。
阅读诗歌,用诗中词、句回答: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答:1、尘网、樊笼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归向园田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探究案一、作者运用了多角度结合的写景方法,试结合例句分析说明。
答:1、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静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动景。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2、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鸡鸣桑树颠。
”是近景。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是从视觉角度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从听觉角度写。
二、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诗中田园风光美的特点。
答:恬静幽美、清新宜人、自然成趣、和谐安祥。
三、“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答: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答: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
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汉魏晋诗三首》训练案一、阅读《杳杳寒山道》,回答下列问题。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答: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回环往复。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ﻫ步出夏门行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中的景物有何特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ﻫ答:有波澜壮阔、气势宏大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渺的样子。
虽是秋风萧瑟,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2、“歌以咏志”,请简要说说诗人的“志”是什么?ﻫ答:结束当时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进而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简要分析第三、四句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第三句勾画的飞燕衔泥的动态美景与第四句勾画的鸳鸯悠然自适地静睡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