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张 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司马迁对于生死的看法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

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生命;司马迁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地放弃生命。

他对生死的看法具体体现在对《史记》人物的评价中。

关键词:司马迁;生死观;《史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5)01-0019-02收稿日期:2004-03-09作者简介:张黎(1980—),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自先秦以来,关于人的生死问题就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与探求,由此引出的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就各不相同。

就先秦儒家和道家来说,儒家是重仁义,轻生死;道家是求养生,避祸患。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对生死的独特看法。

他的观点就不再单纯的属于先秦儒家或道家,而是融合了儒家与道家,而又高于儒、道。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到“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对生死的评价,而对这句话意义的理解长期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偏向于解释为勇者往往不能为节义而死,怯懦的人在义理的感召下,反而能为义舍生。

另一种恰恰相反,认为真正的勇者不是会激于意气而死的人,而怯懦的人因为一时的血气之勇也会慷慨赴死。

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就会影响到对司马迁生死观的理解。

“勇者不必死节”这是一个肯定句,而解释“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这句话的分歧就在于“何处不勉焉”的“勉”是勉死还是勉生。

从这句话的下文看,司马迁说:“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样联系起来理解,“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就应该是怯夫勉励自己去死。

在司马迁心目中“勇者”和“怯夫”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呢?这一点《史记》中有着明确的答案。

在《史记》的人物长廊里,有的让人赞赏,有的博人同情,也有的遭人轻视,但是,作为历史人物,他们最终都难免一死。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观点将人的死分为泰山之重与鸿毛之轻,区分的标准就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这句话并不是在强调死亡的可怕,而是为了说明人一生只有一次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和如何使死亡变得有价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司马迁赞叹那些为理想和道德而慷慨赴死的义勇之士,也赞赏那些功成身退,逍遥远祸的明智之士,但更让他由衷敬佩的则是那些能够忍辱就功名的英雄,因为只有在面对生死抉择之时,仍能保持冷静,慎重决定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勇者。

不论他们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事迹都足以让人为之感动。

因为司马迁推崇有价值的死,所以对于那些只是单纯的因为一时困辱而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司马迁决不认同,认为这样的死毫无价值,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勇者。

在他看来,生命是可贵的,不应该轻易放弃,但如果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应贪图生存而畏惧死亡。

真正的勇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常会经历各种困境,需要忍受各种折磨,有时还会给人以贪生怕死的错觉。

但只有慎重对待生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会实现。

所以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司马迁说道:“贤者诚重其死。

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因此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才会对伍子胥不吝赞赏,“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就此哉?”有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困难的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生。

对伍尚来说,从父而死是以仁孝为人生价值,而对伍子胥来说,不从父召是以报仇为人生目的。

一死一生都是出于理智的选择。

虽然对于伍子胥的作法有很多人认为是不符合忠孝之道的,而且他对楚王的报复还祸及楚国百姓,但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更着重于他对生死的抉择2005年1月第20卷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Jan.2005V o l.20 N o.1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伍子胥依然是司马迁眼中的勇者。

在《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司马迁通过鲁仲连之口说出了“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的话,并以管仲和曹沫为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以看出,季布、栾布、伍子胥都是司马迁眼中的勇者。

《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迁自身人生理想的实现,尤其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他更是焚膏继晷以此为生存的意义。

在这部浸透了他的心血,充盈着他的感情的《史记》中自然也清楚的体现了他的生死观。

《季布栾布列传》中的季布是忍辱负重终于成就功名的英雄,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擒旗者数矣,可谓壮士。

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

”与季布相反的是基于忠义情愿慷慨赴死的栾布。

司马迁评价他是“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司马迁将这两人放入同一列传,清楚的说明了他的生死观。

面对生或死的问题,决定的标准在于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决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放弃生命。

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说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使自己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而留名后世就是司马迁的人生理想,但李陵之祸使司马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他只有将全部生命都寄托在《史记》的写作上,期望以此来洗刷所受的耻辱。

所以在司马迁看来,能忍辱就功名,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勇者”,而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在他看来是不足取的。

他之专注于《史记》的创作也正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勇者”。

司马迁这种生死观的形成有着他自己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同时与他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在司马迁的青少年时期,他还能感受到诸子思想的流风余韵,并且司马迁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很大影响。

他的父亲司马谈的思想以道家为主,他的重要著作《论六家要旨》对儒、墨、法、道、名、阴阳六家进行了评论,指出了儒、墨、法、名、阴阳五家思想的缺陷,独对道家推崇备至。

另外司马迁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还曾求教于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问故于孔安国,学习《尚书》古文。

虽然没有正式的师承关系,但这两位儒学大师对他的影响仍是很大的。

儒道两家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他的生死观的形成。

司马迁重视生命,更重视生命的意义。

所以他并不反对道家全身避祸,功成身退的思想。

而且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也曾说道“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彼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说明儒家同样不主张无意义的浪费生命。

在《史记》中他对于像张良、曹参这样可以在成就功业后,激流勇退得保全身的人进行了肯定。

而对像韩信、周亚夫那样无法脱难的人,更是为之叹惋。

另外,司马迁非常推崇儒家的三不朽“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左传・襄公十四年》)。

认为生命不在长短,重要的是有价值。

所以司马迁不赞成庄子无意义的保存生命的观点,而是希望能留名后世,因此他看重生命是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司马迁的一生中,四十八岁时遭受李陵之祸促成了他思想上的一大转折,使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继承先父遗志,同时也为了洗刷耻辱,以明其志。

人生于世,如白驹过隙,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向人们说明了生死的真谛。

生固不易,死则更难,司马迁珍视生命,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性命;他赞赏慨然赴死的勇气,但反对随意的放弃生命。

不论是生还是死,最重要的是是否有价值。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之所在。

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99.[2]南怀瑾.论语别裁[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梁]萧统.[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 ].长沙:岳麓书社,1992.[责任编辑 连杨柳]Si m a Qi an ’s V iew on L ife and D ea th i n H istorica l R ecordsZHAN G L i(Co llege of Ch 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 ,H uazho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 ,430079W uhan ,Ch ina )Abstract :Si m a Q ian’s view on life and death is influenced by the though t of the Confucianis m and the T ao is m as w ell as h is ow n life experience .Si m a ho lds the view to cherish one’s life but no t to p reserve one’s ow n life ai m lessly ;Si m a adm ires to die a m artyr’s death but no t to give up one’s life carelessly .H is judgm ent is concretely em bodied into evaluating h isto rical figures in H istorical R ecord s .:;;・02・ 张 黎:从《史记》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第20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