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试题纸(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院班(年)级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选出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 B.人的理性C.人 D.人的意识5、“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7、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A.激变论 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 D.庸俗唯物论8、“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9、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D.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1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2、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14、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认识发展的动力15、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16、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17、社会规律和自然界规律的区别表现为()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1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9、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0、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21、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A.阶级妥协的结果 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使用暴力的结果22、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和人的关系 B.人与工具的关系C.物和物的关系 D.人同自然界的关系2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2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25、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2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质 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C.资本的原始积累 D.劳动力成为商品27、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 B.消费力下降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D.流动性偏好2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脑力劳动的价值或价格3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价值补偿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D.实物补偿问题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请将其代码选出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C.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现在()A.意识的创造性 B.意识的目的性C.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4、新事物是()A.时间上最先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C.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D.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6、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C.“尚和去同”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8、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后者不是阶级社会的现象B.前者是某一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后者是同一社会制度的部分质变C.前者的发动者是被统治阶级,后者的发动者是统治阶级D.前者一般都是暴力的形式,后者一般是非暴力的形式9、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A.对内实行政治统治 B.进行社会管理C.进行国际交往 D.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10、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的理解为 (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就是生产资料D.资本就是机器、厂房、设备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2、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3、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6、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四、材料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两小题作答。
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下面是一个关于对西红柿认识经过的材料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人们都喜欢吃,然而当初人们却不敢吃它。
原来西红柿生长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尽管它很讨人喜爱,但当地人认为它有剧毒,不用说吃,就连碰也不敢碰它,并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叫“狼桃”。
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心要尝试一下。
在吃之前,画家做好牺牲的准备,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待“上帝的召见”,可是时间过了很久,他不但没有死,而且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实践有哪些基本特性?(2)结合案例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下面是关于经济危机的两则材料材料一:儿子:妈妈,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家里没有煤。
儿子:为什么不去买呢?妈妈: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钱买煤。
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妈妈: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一中这段对话表现了资本主义的什么经济现象?(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选题ACBCA BBACA DBACA DCDDC CDCBA DDACA二、多选题BCD ABCD ABCD BC ABCD ABCD ABD BCD ABCD AB三、简答题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它们相互区别,在形式和特点上各有不同。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不能离开感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在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
2、(1)商品二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2)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3、(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